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港聞 > 正文

【回歸20周年之名人談】王坤:樓價貴人心「悸」 供應加才有「家」

2017-03-21
■王坤認為,政府未來必須馬不停蹄增加房屋供應量。 翁麗娜  攝■王坤認為,政府未來必須馬不停蹄增加房屋供應量。 翁麗娜 攝

青年更想有個人空間 解困局政府「確有挑戰」

王坤自1997年開始擔任公屋聯會主席,「退休」後不再擔任主席。他一直為基層住屋權益發聲,曾擔任房委會委員及長策會成員,評價房屋政策擲地有聲。他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回歸20年,新一代年輕人比昔日更想擁有個人空間,但樓價屢見新高,「人工追不上樓價,(年輕人)難免有怨氣。」站在政府位置,這「的確有挑戰」,但未來必須馬不停蹄增加房屋供應量,才可改善困局。 ■香港文匯報記者 翁麗娜

王坤坦言,年輕一代很難儲到私樓首期,大學生上流機會較少,樓價較高。公營房屋方面,他指,時任特首董建華曾提出「三年上樓」承諾,相比港英時期,港人一般家庭輪候公屋時間起碼7年至8年,可說是大突破,但「八萬五」事件後,政府停建公屋及居屋,對本港房屋供應造成的影響至今。

他說,現屆政府覓地建屋「已經算盡力」,但仍然不足。

王坤解釋,政府內部對覓地建屋交接不夠快,舉例指政府於2014年提出重建華富h,但如今仍商量重建時間表,「希望政府上下同盡最大決心幫助市民上樓。」自從長策會於2014年向政府呈交房屋諮詢報告後,再無其他研究,「正如醫保及退休,大家都會有持續研究,房屋問題作為香港人人關心的議題,但直至長策會結束後,便再無研究,政府應該要持之以琚C」

王坤回顧廿年工作生涯,形容有苦有樂,「樂」在於幫助他人,「苦」是犧牲與太太及兒子的相處時光,以及賺錢機會,「太太到現時仍生氣我當年沒有『撻訂』。」他說以前一家三口住在200多呎公屋單位,地方淺窄,兒子的床擺放在通往露台門前,「有時親戚來到,不太好看。」於是,他用公屋綠表資格申請居屋,希望改善生活環境,並於1998年中籤及落訂。

堅持「房屋不是炒賣工具」

不久,金融風暴襲港,私樓樓價暴跌,王坤當年購買的居屋單位值200多萬元,已可買入將軍澳私樓,很多已落訂買家紛紛「撻訂」轉投私樓。

不過,他認為身為房委會成員,恪守「房屋不是炒賣工具」原則,拒不跟風:「既然置業是為了安居樂業,也是由自己選擇的,為何要賣呢?」雖然太太覺得不值,但王坤堅持。

他坦言,有人嘲笑他固執,苦笑道:「他們說得沒有錯。」只是,他認為身為房委會委員,「撻訂」如同違反個人信念,信念無以為繼。他苦笑:「直至今日,太太仍然生氣。」

他希望退休後有更多時間陪伴家人作補償。

被問及卸任後有什麼做,他透露可能會籌組智庫,齊集學者、前高官及熱心人,研究本地房屋政策。終究,王坤還是離不開房屋這條路。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