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香港專題 > 正文

【痛失機會】爭議救不救「希望」終失「望」

2017-03-28
■葛展榮將海洋生物屍體放進斷層掃描(CT)儀器。 受訪者供圖■葛展榮將海洋生物屍體放進斷層掃描(CT)儀器。 受訪者供圖

葛展榮積極利用放射學知識「服務」數以百計的海洋生物,除了影像解剖工作以外,亦會利用超聲波等儀器,為海洋動物進行各種活體檢查。在眾多工作經歷中,他特別提到前年搶救無效的中華白海豚「Hope」讓他最感惋惜,因事後經斷層掃描和磁力共振調查顯示,「Hope」的傷口其實是有痊癒機會,遺憾錯過了及時施救的時機,期望大眾能透過事件汲取教訓,以免悲劇重演。

中華白海豚「Hope」2015年1月17日於大澳對出海面被發現,背及尾部有明顯傷痕,當時大眾對於「救或不救」存在極大爭議,以致遲遲未有實際行動。直至2月6日正式施救送往海洋公園治理,惜最終治療無效,10日經漁護署批准為「Hope」進行安樂死。葛展榮表示,事後有為「Hope」作檢查,「當中發現Hope的感染非常嚴重,必須切除尾部才有機會活命」,但可見傷口其實是有一定癒合跡象,假如能作出及時的醫護治療,或許會有不一樣的結果。這宗悲劇亦正好說明,有些事情並非單憑肉眼就能判斷,印證影像技術的重要性。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