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副刊 > 正文

【書評】中美關係的另一種書寫方法

2017-05-15
《中美關係200年》作者:何迪、徐家寧,出版:中華書局(香港)《中美關係200年》作者:何迪、徐家寧,出版:中華書局(香港)

初初見到畫冊《中美關係200年》的時候,我以為作者會將重點落在政經及文化大事的梳理上。等我讀罷全書後,才發覺自己的思路未免過於單一。對於十九世紀中期至今中美兩國乃至以中美關係為重要組成部分的國際關係史,書中自然不乏編年式的梳理,但同樣用了大量篇幅來講述普通人的故事。這是本書與我之前接觸的一眾回顧或評點中美關係著作的最顯著分別。

作者按照時下學界慣例,將兩國二百多年的交往史分為四個階段,每階段的開篇附有前言,令到全書篇幅結構清晰。此書以「影像+文本」的方式呈現,文字與圖片穿插,互為補充,生動且貼地,給人歷歷如在目前之感。

描述中美兩大國關係的時候,我們通常將視角放在美國的體制、政策乃至生活方式和美學態度如何在過去百多年的時間裡影響中國,並直接或間接地幫助中國進入現代化進程的潮流中。而《中美關係200年》的兩位編者何迪與徐家寧則希望在這一單向度的影響之外,找尋一些互動的、雙向的交往。例如,書中提到美國家庭主婦學打中國麻將,中國籃球明星姚明前往美國NBA球隊效力等等,都是我們熟悉的中國人以及中國文化符號進入美國社會並獲得關注的例證。

還有些更默默無聞的、時常被我們忽略的例子,也被收錄在書中。開篇處,作者提到十九世紀末中國南方畫師趕製外國訂單、複製外國畫家作品並出口海外,以及二戰戰場上中國民眾對於美國士兵的支援。書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相片便拍攝自二戰戰場上。一位美國士兵正在向一位中國老農借火,兩人湊近,兩支煙觸在一起,幾乎是那個時候中美關係高峰期再恰切生動不過的寫照。這些史實及影像,常見的或不熟悉的,都可幫助我們為中美兩國關係建構起一個更豐富且全面的認知。中國在十九世紀末及二十世紀初那些年雖然貧弱,卻並不是全然被動的一方。

既然要豐富且全面地呈現兩國關係,高峰期要談,低潮期也不能避開。兩國關係曾因為意識形態等緣故在上世紀六十年代一度停滯,又在1980年代末因為政治原因而跌入低谷。作者並未避開這些暗面不理,反倒希望藉助這樣的明暗對照來解釋一個道理:兩國關係的推進或停滯,是錯綜複雜、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情境。在國際交往如此頻密的當下,中美兩國即便有紛爭有矛盾,也無法且不可能放棄交流往來。作者用中美兩國選手在乒乓球場上競賽的一張相片當作書封,其意不言自明,正是想借乒乓運動雙方之間的一唱一和、有來有往,解釋兩國關係既競爭又彼此合作的特徵。任何一方離場或不在狀態,這場球都不會好看。

諸如國家關係這般宏闊的概念,最終還是要落到個人層面來講述。尼克松在中國列車上扮演茶水工,卡特在中南海跳繩,美國總統夫人學跳中國芭蕾舞劇......這些嚴肅敘事之外的愜意插曲,幫助讀者了解國事訪問或會晤在官方語境外的另一種情態,而除去國家元首互動的輕鬆片段,書中還有大量普通個體的故事,例如曾在鎮遠號上服役的美國大兵,又如建設美國鐵路的第一代華人勞工等等。如是民間層面的往來,對於兩國關係的推進,同樣不可或缺。

這本畫冊在至少兩個層面給我驚喜。一是敘述角度上並未將中國置於被動的一方,亦關注美國如何受到中國影響,其二便是書中主角。作者淡化「大歷史」的書寫方法,試圖從歷史洪流中不起眼的個體經歷,來映照兩國乃至一個時代的發展遷變。該書的出版,在當下確是應景且富意義的事情。特朗普當政後,中美關係重又面臨諸多不確定性,而該書以「關注合作而非衝突對立」的基調寫成,也是對於決策者的某種善意提醒。

即便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院長王緝思在序言中提及,中美兩國關係「合則兩利,鬥則俱傷」,但書中對於兩國合作的推重不免讓我們對兩國關係的過去及未來產生過於樂觀的期待。編者在談論朝鮮戰爭的時候,甚至並沒有收錄戰爭場面的圖片,卻選了一張1951年在中國戰俘營中美軍戰俘為慶祝聖誕節而跳起提琴舞的相片。■文:李夢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