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副刊 > 正文

大暑養生你要知 適時防暑 祛濕健脾

2017-07-23

近日天氣炎熱,昨天剛好是大暑,是夏季的最後一個節氣。在這個節氣,本港所處的華南地區正是一年中日照最長、氣溫最高的時期。大暑的濕氣和炎熱對人體的生理和心理都會帶來不利影響,所以要適時防暑除濕,注意自身的保健尤其重要。

■文︰香港中醫學會常務副會長鄒嘉宏

圖︰中新社、網上圖片

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稱:「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斯時天氣甚烈於小暑,故名曰大暑。」此時太陽到達黃經120度,處於「三伏天」期間,陽光極其強烈,地面所積累的輻射熱較多,正是一年之中最為炎熱的季節,暑氣既盛,且下雨較多,因此濕氣亦重,造成暑氣熱盛,地面濕氣向上蒸,濕氣與暑熱相合,所以天氣固然是又悶又熱又濕,其暑熱程度更是超過小暑,故稱大暑。

提防中暑分陰陽

大暑時節,天氣悶熱、潮濕,長期在這環境當中容易導致中暑。因此大暑時節,悶熱天氣應減少在陽光下長時間活動。為了讓體內的濕氣散發出來,盡量在早晚溫度稍低時進行散步等強度不大的活動。對於中老年人,尤其是有慢性病史的中老年人,在盛夏高溫時,要避免體力消耗過大的運動項目。

我們知道暑天要提防中暑,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其實中暑有陰陽之分,若分不清楚陰陽,則不利於中暑的防治。

陽暑,是由酷熱所造成的。由於暑熱傷人,耗氣傷陰,多夾濕氣,所以陽暑的主要症狀有發燒、渾身困重、出虛汗、腹瀉、頭昏甚至昏厥、抽搐等。有些人長時間逗留在室外,又沒有做好適當的防暑措施,酷熱難當,突然昏倒。這種中暑,中的多數是陽暑。

陰暑,是過於避熱貪涼引起的。因為暑熱濕盛的時候,人們的毛孔是開張的,腠理是疏鬆的,此時如果突然受涼,風寒濕邪等便會長驅直入,從而引發中暑症狀。其主要症狀有腹痛腹瀉、全身酸痛、噁心、發高燒等。中陰暑通常是在睡眠、午休和納涼之時,或夜間露宿室外,或運動勞作後立即用冷水沖身,或立刻飲進大量冷水或冰鎮飲料,或睡眠時被空調強風對吹而引發。

對於生活在香港的都市人來說,中陰暑的情況比較多,因為遇上大暑時節,經常出入空調地方,皮膚腠理開合頻繁,人們都會貪圖寒涼,一熱一涼之間讓虛邪賊風有機可乘,更加大了陰暑發生的可能。

注意飲食抗暑濕

大暑,正值三伏天「中伏」前後,溫度高、陽氣盛。許多人在這樣的天氣下都可能感到萎靡不振,食慾也會大大減退。因此,可以多吃些冬瓜、薏米、茯苓、山藥等食物,可以熬粥或煮湯,消暑健脾祛濕,幫助機體抵禦暑濕的侵襲,使人精力旺盛。明代著名中醫藥學家李時珍就特別推崇粥品的自然養生,他說:「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虛,穀氣便作,所補不細,又極柔膩,與腸胃相得,最為飲食之妙也。」

除了粥品以外,也可以適當食用一些味苦的食物,在中醫的理論中,苦味入心,除邪熱,祛污濁,清心明目,益氣提神,能清心除煩、醒腦提神,從而增進食慾、健脾利胃。如:苦瓜、苦菜、茶葉等苦味食品。不過,苦味食品不宜過量,因為可能會引起噁心、嘔吐等症狀。

睡眠細節要講究

由於大暑時節的天氣悶熱,晚上也酷熱難耐,大家都喜歡把空調溫度調至很低的溫度,其實這是一個很不好的習慣。雖然天氣比較悶熱,但晚上仍陰氣逼人,尤其是在人體入睡之後,機體抵抗力較弱,容易遭受風邪的侵襲。俗語有云「夏夜避風如避箭」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大暑夏日裡睡覺最好穿上有袖睡衣,這樣既可以吸汗,同時還可以防止受涼。另外,大暑時節,睡眠要充足,不可在過於困乏時才睡,應當在微感乏累時便開始入睡,並且在睡眠前不應做過量、劇烈的運動。

冬病夏治三伏天

大暑處於「三伏天」期間,是全年溫度最高,陽氣最盛的節氣,利用「三伏天」炎熱氣候,在特定的穴位上敷以辛溫,逐痰、走竄、通經平喘藥物,可以提高藥物效能,達到溫陽利氣,驅散內伏寒邪,使肺氣升降正常,溫補脾腎,增強機體抗病能力,預防和治療一些冬天容易發作的復發性疾病,如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支氣管哮喘、腹瀉等。所以在此時進行三伏天灸,符合中醫理論中「冬病夏治」、「春夏養陽」的保健治療原則。

大暑作為全年溫度最高,陽氣最盛的時節,養生的關鍵要防暑除濕。在改善生活習慣和注意日常飲食的同時,也可以借助這個節氣的特點,配合中醫「冬病夏治」的理論指導下,治療一些冬季容易發作的慢性疾病,做到未病先治,防患於未然。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