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副刊 > 正文

木偶戲演員黃慧真 「偶」遇結緣盼傳承

2017-08-18
■Janet最擅長的是杖頭木偶表演。■Janet最擅長的是杖頭木偶表演。

香港年輕木偶戲導師兼演員黃慧真(Janet)的父親從事木偶表演40幾年,她從小與木偶相伴成長,女承父志,在港讀完中學二年級,便被父親送到湖南長沙學習木偶戲及古箏,學成後回港在父親的木偶劇團協助演出,從此與木偶結下不解之緣。

關於木偶的分類,她介紹道:「木偶大致可分為四種,有用手掌控制、體積較小的掌中木偶,或稱為布袋戲;第二種是體積大一些的杖頭木偶,內有一支木製操縱桿控制木偶的頭轉動,演員通常右手舉起木偶控制它的眼、耳、口、鼻,左手則控制它的動作;另外還有皮影戲,是四種木偶中最特別的一種,大部分皮影以側面或七分面為主,也有少數是正面面向觀眾;而提線木偶一般有十六條線,因應需要可增加至二十至三十多條線不等,同樣是將木偶置於地上活動及表演。」

重返內地再學木偶

Janet當年在內地時,學習最多的是杖頭木偶,因此她一直希望再次回到內地見識其他種類木偶戲的表演,特別是福建泉州的提線木偶和晉江的掌中木偶。在泉州的提線木偶表演中,她見到了不少新鮮而精彩的節目,如提線木偶寫毛筆字的表演等。她表示:「香港較少人規範地學習傳統木偶,而內地則有專業且具規模的培訓班。泉州的提線木偶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經過幾百年的傳承已經發展成熟,有一套完整的表演制度及提線規則。」原來黃爸爸的老師是被譽為「國際木偶大師」、已故的黃奕缺,在內地的旅程中,她還有幸拜訪了父親的師母,並向黃老師的徒弟學習。在晉江,她則通過父親的牽線找到了晉江掌中木偶團,從零開始學習掌中木偶的基本功,由手指開始操練。

用黃爸爸的話說,當年湖南藝術職業學院十年才招生一次,讓女兒去學習的機會千載難逢,但Janet看來,對內地環境和學校的適應對她是一種挑戰,去讀書也是「半推半就」,她回憶道:「內地的學習生活和香港有很大差異,例如學校有早自習和晚自習課,當時我的普通話不夠好,也要重新適應內地的生活模式和習慣。」

當年由被動開始接觸木偶,到現時成為全職木偶表演者,Janet坦言自己仍需要改進,學習更多的技巧,「皮影戲對我來說是很大挑戰,它對雙手的細緻和靈巧度的要求更高,我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和心思去學習,專程找到皮影戲大師彭澤科學習操縱手勢。即使是我最擅長的杖頭木偶表演,我也仍希望可以和長沙的杖頭木偶傳承人譚奇書老師學習更多特別的技巧,以及一些高難度的動作。當知道一些動作的原理之後,便需要不停地練習,以提高準確性。」

技巧固然重要,與觀眾的接觸也是木偶戲的重要部分,對現代觀眾而言,木偶戲是古老的表演藝術,它的保存和推廣工作極其重要。在泉州,當地小朋友從幼稚園開始便接觸木偶戲,將傳統文化引進校園。而在香港,Janet也致力推廣木偶戲給香港市民,開始思考在木偶表演中加入數碼投影等新元素,望吸引更多觀眾,「木偶戲是一門博大精深的表演藝術,需要投放大量時間和精神才能靈活掌握,儘管如此,我依然覺得自己有使命去傳承這種中國傳統民間藝術,告訴下一代,只要靠自己的雙手,同樣可以創造出精彩的表演藝術。」

現時Janet主要將精力放在香港,和父親一起帶領木偶劇團在學校、商場等地演出,也會不定期舉辦展覽和講座,更系統地向公眾介紹木偶的演變、結構和製作過程,她坦言會擔心傳承的困境,卻是腳踏實地一點點在累積,「我們會開辦工作坊,教授木偶的操縱技巧和製作,無論是小朋友、青少年、成年人還是老人,都有適合他們的表演或活動。我們的首要目標是使更多的人認識到香港木偶表演的存在。」她說。■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岳悅、圖片由受訪者及香港電台提供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