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國際 > 正文

衝出安全區 本地薑國際化

2017-08-22
■2012年Dan在日本的時裝騷。 受訪者提供■2012年Dan在日本的時裝騷。 受訪者提供

剖析港日美加時裝 「另類」設計師殺出血路

拿起一支筆,誰都可以畫出自己心中的理想服飾,但不是誰都可以立足時裝設計界並打響名堂,這既考驗設計師的眼光和時尚觸覺,也要懂得對不同市場審時度勢,了解消費者的習慣和喜好。設計師Dan Liu(廖建明)生於香港,曾在日本、加拿大和美國打拚,他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坦言異地經驗尤為重要,不衝出安全地帶,就無法學到新事物和踏上世界的時裝舞台。 ■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鍾洲、曾綺珺

對於美國、加拿大、日本及香港四地時裝市場,Dan都了然於心、如數家珍。他先談及自己創業所在地加拿大,毫不客氣地形容當地「無時裝可言,非常保守及落後」,更笑指在美國和日本賣不出去的服裝,只要放到加拿大就賣得,而且加國商家只會訂best seller(最暢銷款式),「他們不是做時裝,是做成衣,市場很奇怪」。

美國人買衫重視原因邏輯

至於美國,Dan說︰「美國人可以消費,亦會接受新東西,但他們非常logical(邏輯化),很講究理由,你要給出一個原因,他們才會願意買你的東西。」他續稱,美國人很有規矩及條理,樣樣都有指標,例如設計師入到紐約時裝周才算是世界級,這樣連鎖百貨公司才會下訂單,「美國人會花很多錢買殿堂級品牌如Gucci、Prada、Chanel、Dior,因為這些品牌已成熟,有一定歷史」。結論是,如果新晉設計師要獲美國人接受,就要按部就班地發展自身品牌,展示實力。

港追日韓風 細品牌贏過江龍

香港人長期追求日本和韓國風格的服飾,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款式多、價錢相對便宜。Dan也認為,香港只有10%至20%的人鍾情歐洲品牌時裝,其他大部分人都是跟隨日韓風,這對設計師帶來難題,「你見到(華裔設計師)Jason Wu、Alexander Wang、Vivienne Tam(的產品)為何不是很賣得,在於日韓衣服競爭大、價錢平、款式新」,大設計師無法跟這些小品牌和公司競爭。Dan建議設計師要「另類少少」,走日韓風時帶出自己的風格。他自己也希望能在香港殺出一條血路,「既有高級的歐洲感覺,也有日韓的細節」。

內需支撐 日設計師專攻本地

最後談到潮人雲集的日本東京,Dan形容東京很另類,「在全世界賣得的(時裝),在東京不賣得」,反之亦然,愈誇張和過分的設計,在東京反而愈有反響;太歐美的則無人問津。Dan進一步分析指,東京只有1%至2%人穿歐洲名牌,大部分人都是穿歐美演變出來的日本牌子,只有年輕人才會穿比較「潮」的牌子。與其他地方不同,日本設計師非常專注於本國市場,受惠內需充足和政府支持,設計師才能生存。與日本相比,韓國時裝則攻國際路線,所以才能「走出去」。

大家所熟知的華裔設計師,大都前往海外發展並成名。Dan坦言,香港等地的設計師有一個特點,就是太專注於本地,但只留在一個地方,是不可能有突破。他說︰「很多人喜歡將自己收埋,留在安全地帶,若不踏出去,就無法學到新事物。」他舉例指,要打入紐約時裝周,在日本、韓國、歐美競爭者中脫穎而出,須認識這些設計師和他們的文化,「當你連巴西、德國(的時裝)是怎樣也不知道,如何知己知彼贏他們?」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