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社評 > 正文

勿用「有色眼鏡」看待公私合作發展房屋

2018-04-25

智經研究中心昨日公佈一項民調顯示,超過65%市民認同以公私營合作模式發展土地建屋,不應該因為議題敏感而放棄。公私營合作發展,是增加短中期房屋供應的現實可行途徑,值得積極研究。社會上有聲音將公私營合作模式與所謂「官商勾結」畫上等號,是以偏概全,帶「有色眼鏡」看問題。其實,只要堅守合法合規、公開透明、嚴格監管三個原則,有關合作就可以釋除公眾疑慮。本港土地房屋問題已成燃眉之急,決不能再因噎廢食,斬腳趾避沙蟲。

公私營合作模式開發農地,就是政府建設交通基建,提供誘因予發展商改劃手上的農地,但要確保政府能取回一定數量的公營房屋,從而達至雙贏。現時發展商手上的農地儲備不少於1,000公頃,是短中期內落實建屋的重要土地來源。這些土地缺乏道路、水電等基礎設施,公私營合作是最快捷的發展方法。有意見要求政府收回這些農地建公營房屋,但過程涉及收地賠償,難免曠日持久,費時失事。

社會上反對公私營合作的主要原因,無非是擔心政府輸送利益給發展商。這種擔心,如果是出於建設性角度,要求完善機制,確保公私營合作做到公平、公開、公正,是合理和值得尊重;但如果以「官商勾結」為藉口,將行之有效的公私營合作污名化,甚至拒絕就此討論,則顯得狹隘甚至別有用心。回歸後,西九文化區的土地之所以荒廢近20年,長期「曬太陽」,正是因為反對派不斷以「官商勾結」的質疑窒礙發展,教訓深刻,值得引以為戒。

黑箱作業、官商勾結、利益輸送,與公私營合作並無必然的邏輯關係。只要設立具公信力的獨立機制,加強對公私營合作的監察,保證過程合法合規、公開透明,完全可保障公眾利益,達至多贏效果。香港今日的房屋困局,正是由於過去一段時間,覓地建屋受到政治化的干擾,意見紛紜,政府和社會難以達成共識,發展遠遠落後社會的需求。若仍然在覓地建屋上議而不決、決而不行,置下一代的住屋需求於不顧,是不負責任的態度。

事實上,公私營合作發展在香港和海外不是新事物。回歸前,沙田新市鎮的發展就是由4間發展商聯手進行填海、平整和建造工程,最後7成土地興建公營房屋和基建,其餘就興建私人屋苑,成為後來的「沙田第一城」。在英國,倫敦市政府規定,如果發展商能夠提供三成半的「可負擔房屋」,就可以加快規劃申請程序。無論是自身經驗還是他山之玉,這些成功經驗都可資借鑒,為香港解決當前的房屋難題提供可行之途。增建房屋刻不容緩,任何可以加快覓地建屋的模式,政府都應大膽嘗試,只要以市民利益為重、做好透明監察,相信大多數市民都會支持。 (相關新聞刊A8版)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