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副刊 > 正文

中外專家聚西安 研討考古視野下「絲綢之路」

2018-05-19
■考古視野下的「絲綢之路」國際論壇開幕式現場。■考古視野下的「絲綢之路」國際論壇開幕式現場。

考古視野下的「絲綢之路」國際論壇,日前在古絲路起點西安開幕,來自英國、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塔以及內地絲綢之路沿線省份的考古學家近300人,圍繞「一帶一路」建設、絲綢之路考古、文化遺產保護等主題展開深入交流和研討,共同分享絲綢之路沿線近年來的考古收穫,探索新時代國際考古合作新模式。

絲綢之路是全人類共有的歷史文化遺產,是多種文明、多樣文化、多個人類群體和平交往、和諧共存、共同發展的歷史標誌和象徵。作為世界上最偉大的貿易之路、對話之路、和平之路和發展之路,絲綢之路在促進東西方文化交流、東西方貿易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厚重的文化內涵,在人類文明交流史上熠熠光輝。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在開幕式致辭時,首先回顧近代西域考古的歷史,以及對「絲綢之路」概念共識的演變與「絲綢之路」主題研究的歷史,簡要概述了「絲綢之路」天山廊道的突出遺產價值。在主旨演講環節,宋新潮指出絲綢之路天山廊道是連接中國與歐洲的整個絲綢之路的一部分,它形成於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1世紀,公元6至14世紀為繁榮期,公元16世紀前一直是當時重要的商貿通道。其中,被提名的33處遺址,反映絲綢之路貿易不僅創造了財富,也為人員與商品的順利通過建造了基礎設施,促發因貿易而孕育形成的眾多民族之間的交流,傳播了沿路的各種思想,並促使歐亞大陸兩大文化、即定居農業和大草原遊牧社會之間的深度融合,對人類產生諸多重要的變革性影響。

共同探索合作交流新模式

宋新潮還對近年絲綢之路考古新發現,尤其南亞絲綢之路考古的進展與海上絲綢之路考古的新進展進行簡要介紹。他表示,絲綢之路申遺充分體現考古學的時代意義,通過大量的考古發現與研究成果說明「絲綢之路」源遠流長,連綿不斷。絲綢之路陸海相連,互為補充,2000多年來,海上交通與陸路交通始終相互補充,共同構成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絲綢之路」。絲綢之路文化遺產正是「一帶一路」這一古代文明與傳統的集中體現,只有將這些珍貴遺產發掘好、闡述好、保護好、傳承下去,才能使古絲綢之路綻放出新的生機活力。

陝西省政協副主席王二虎亦表示,陝西是絲綢之路的東方古老發源之地,長安是絲綢之路的起點。開展絲綢之路考古研究,將全面揭示人類社會交通、交往、交流、互動、共同發展的歷史,促進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地區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和理解,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保護和傳承人類共有和共享的絲綢之路文化遺產,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內容,跨區域國際合作是絲綢之路考古研究的必由之路。希望參加此次論壇的中外專家,暢所欲言,就「一帶一路」建設、文化交流、考古與文化遺產保護建言獻策,在學術交流的基礎上探索合作交流新模式,共同深化絲綢之路考古學研究。

據了解,本次論壇除了有十餘位外國考古專家,還有來自英國駐華大使館文化教育處、英國文物保護修復協會、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西安國際保護中心的代表。同時亦有來自河南、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四川等省、自治區的文物主管部門及考古研究機構代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古脊椎與古人類研究所、國家博物館、故宮博物院、北京大學、南京大學、陝西師範大學、西北大學等高校代表。開幕式結束後,展開了為期兩天的學術報告,眾專家學者將就考古新發現、最新研究成果進行報告並分享學術心得,共同為「一帶一路」文化交流與合作提升交流環境,搭建友好合作平台,並倡議成立「絲綢之路考古聯盟」,發表「國際絲綢之路考古與文化遺產保護西安共識」。

論壇期間,中外考古專家還會赴楊官寨遺址、大明宮遺址等考古發掘現場進行考察。同時,還會舉行陝西省博物館協會文物保護與修復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中英文物保護與修復交流研討會、「新時代、新文博-陝西文物事業新成果暨文創產品展」等,中英文物機構亦將簽署合作備忘錄。

文、部分攝影:李陽波 西安報道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