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社評 > 正文

減輕父母負擔 增加生育誘因

2018-08-20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昨日在網誌表示,當局正物色適合興建幼兒中心的地方,預計未來2年增加300個名額,想方法「追落後」。本港不僅託兒服務不足,連帶整體生育政策和社會環境也難言友善,是導致生育率「可能是世界上最低」的重要原因。特區政府有必要積極應對生育率低和人口老化問題,切實推出措施減輕生育負擔,增加生兒育女的誘因,長遠而言更需盡早制定完善的人口政策。

現時本港0至2歲的托兒服務嚴重不足,日間育嬰園名額由1996年高峰期的1530個下降至現時的747個,回歸以後再無增加。應該說當局現時物色興建幼兒中心增加托兒名額,只是「還債」,300個名額遠遠不夠,日後需要「追落後」的地方還更多。

過去幾十年,香港的生育率持續下降,由1979年平均每名女性生產2.1名嬰兒,跌至前年平均每名女性生產1.2名嬰兒,生育率在全球247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倒數第三。而且,香港生育率在可見的將來都不見得會上升,因為各項調查研究都顯示本港育齡青年男女的生育意願都極低。青協青年研究中心上月發表的「提高香港生育率」報告顯示,20至39歲青年中近7成受訪者沒有兒女,2成明確表示不打算生育。而香港婦聯6月進行的類似調查顯示,20至49歲受訪者中,只有47%表示願意生育,比率創下有該項調查5年以來的新低。

低生育率問題並非香港獨有,但縱觀全球,其他地區的應對態度都顯得比香港積極。英國讓在職婦女享有長達一年的有薪產假;台灣地區對初生至四歲兒童,每月給予每人2500元新台幣(相當於650港元)獎勵,第三胎以上更每月加發1000元新台幣;新加坡則對每名嬰兒發相當於3.4萬港元的「花紅」,第三胎以上加碼至4.5萬港元。事實上,本港社會要求特區政府學習借鑒外地經驗,用實際行動幫助家庭減輕生育壓力的呼聲此起彼伏,但一直未見有具體措施出台。哪怕是增加法定產假和男士侍產假,力度都比其他地區弱很多。

問題關鍵還在於香港沒有人口政策,政府依然遵循過往「積極不干預」的思維定勢,在生育政策上舉棋不定。就在上周羅致光提到香港生育率可能是世界上最低之後,他本人又隨即否認特區政府是鼓勵生育,更重複引述2003年的政府文件提及「香港特區政府不宜透過施政鼓勵生育」。羅致光更稱,政府政策方向是「減低生育的障礙」,而非「鼓勵生育」。但事實上對為人父母者而言,在香港生兒育女的主要障礙無非是成本高、缺人手照顧這兩方面,世界各地鼓勵生育的政策,也無非從「錢」和「時間」兩方面入手,前者的方法是給予現金津貼或免除更多幼稚園和學校的費用,後者的方法則是增加產假和提供更多受資助的托兒服務。所謂「減低生育的障礙」和「鼓勵生育」的分野,恐怕只在政府自己的政策研究中咬文嚼字罷了。

一個人由初生到投入社會,要經過近30年的時間,既然我們已經預見到香港的長者人口比例會從2016年的17%暴增至2036年的31%,我們就更必須未雨綢繆。養孩子是社會與家庭的共同責任,政府對育齡青年不願生、不敢生不能坐視不理,必須及時採取措施降低生育負擔,增加生育的誘因,否則待「高齡海嘯」殺埋身,則悔之已晚矣。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