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社評 > 正文

資助房屋應與私樓市場徹底脫u

2018-08-21

特首林鄭月娥日前在Facebook直播就施政報告聽取民意時提到,政府新的房屋政策會參照新加坡模式,向收入較高的人士提供資助出售房屋,與新加坡組屋類似,但無意分拆公私營市場。政府借鑒新加坡模式調整房屋政策,大方向正確,值得肯定,而要在解決本港居住問題上取得更大成效,就不能只考慮將資助房屋定價與私樓市場脫u,更應對資助房屋流轉設定更嚴格的限制,避免資助房屋成為變相的投資謀利工具,亦更體現公帑用得其所。特首有必要在10月的施政報告中,明確提出資助房屋與私樓市場逐步完全脫u的改革方向,並完善配套措施,如增加資助房屋的用地比例、嚴格限制資助房屋流轉,逐步走向資助房屋只能在合資格人士之間流轉。

政府6月底公佈房屋新政,新資助房屋定價機制,不再按市價7折作為定價,改為按負擔能力釐定,邁出資助房屋與私樓市場脫u的第一步,未來不論樓價如何瘋狂,中低收入市民不必擔心水漲船高。但新政對資助房屋轉售的限制,仍採用1999年規定的5年。資助房屋的初衷是為沒有經濟能力購買私樓的中低收入家庭,提供可負擔的自置住房,滿足他們的基本住屋需求,但過於寬鬆的轉售政策卻使居屋在本港樓價長升長有下成為投資工具,致使資助房屋買少見少,滿足安居的功能逐漸被弱化。

社會有意見堅持認為,資助房屋應具備投資功能,以在本港樓價上漲時助基層獲得「第一桶金」以「上流」。但在現今樓市與基層收入嚴重脫節情況下,硬將資助房屋的居住功能與投資功能捆綁,期望基層市民既可解決居住問題,也可隨樓市上漲而出售獲利,近乎天方夜譚。因為根本買不起,何來「第一桶金」?事實上,一些人買資助房屋就是為了賺一筆,資助房屋變了味,讓一些潛在的隱形富人,也湧入資助房屋認購行列,與真正迫切需要解決居住問題的人爭奪寶貴的資助房屋資源,致使資助房屋資源更緊張、更難幫到真正需求者。

另一方面,政府已承諾為房委會、房協等機構「包底」,這些機構若因出售資助房屋而出現財政負擔問題,政府會一力承擔。政府對新居屋、綠置居、首置上車盤等皆投入了大量公帑,如果資助房屋成為一部分人的另類投資工具,變成賺錢手段,這既不公平也不合理,有違資助房屋解決居住需要的初衷,更令公帑未能用得其所。新加坡模式的合理性,不僅在於政府依據負擔能力資助購買者,還在於限定資助房屋只能在合資格人士之間流轉,有效防止炒賣。

當然,解決居住問題的根本關鍵還在於增加資助房屋的供應。去年3期居屋合共26.4萬宗白表申請,最終僅有3,970宗申請能購得單位,成功率為1.5%;最近「白居二」抽籤有6.05萬份申請爭奪2500個配額,被認為中籤等同中六合彩。人生有限,何苦要港人陷於漫漫等待,政府應勇於承擔,一方面果斷確立將資助房屋與私樓市場徹底脫u的大方向,逐步實施資助房屋只可在合資格人士之間流轉;另一方面,加大魄力拓地,並且將更大比例的土地用於資助房屋建設。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