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港聞 > 正文

堆填區關閉廿年 「垃圾汁」可養惡菌

2018-09-19
■浸大研究發現堆填區抗生素殘留物構成公眾健康風險。■浸大研究發現堆填區抗生素殘留物構成公眾健康風險。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文森)市民或會將食不完的藥物當作垃圾棄掉,但做法會破壞環境。浸會大學研究人員早前在本港多個仍在使用,或已經關閉的堆填區收集俗稱「垃圾汁」的滲漏液,發現液體普遍含有藥用抗生素,部分樣本的含量更達可產生抗藥性細菌的水平,威脅公眾健康。研究人員建議政府優化現行的藥物配給制度,並推出家用藥物回收計劃。

研究人員在較早前的雨季及旱季分別到過新界西堆填區及已經關閉逾二十年的望后石堆填區和船灣堆填區,收集「垃圾汁」進行抗生素濃度檢驗,了解頭孢氨芐(CLX)、氯霉素(CAP)、環丙沙星(CIP)、紅霉素(ERY)、羅紅霉素(ROX)、甲氧R啶/甲氧芐氨嘧啶(TMP)和磺胺甲噁唑(SMX)合共7款香港常用人類抗生素在滲漏液中含量。

部分超標物已排入海

結果發現,CIP、ERY和TMP三款抗生素的濃度均超出該指標,當中CIP濃度更是在所有「垃圾汁」樣本中都超出「預測無影響濃度(PNECs)」參考指標5倍至53倍,部分超標樣本更屬已經滲濾污水處理後排放入大海的「垃圾汁」。

負責研究的浸會大學環境及公共衛生管理學碩士課程主任、生物系高級講師鍾姍姍指出,抗生素殘留物除了來自藥廠排放外,亦可來自市民從診所和醫院獲得的家用藥物。

家用抗生素藥物一般用於對抗細菌感染,不少市民會將未使用,或過期的藥物當垃圾棄置,送往本港各堆填區,鍾姍姍指有關做法會造成環境污染,影響公眾健康,「尤其是殘留物很可能影響海中的微生物和魚類,從而進入人類食物鏈,增加抗生素的抗藥性風險,長遠影響人類健康。」

浸大籲政府推家用藥回收

鍾姍姍形容,抗生素抗藥性是對目前全球公共衛生的一大威脅,指政府雖然在去年7月制訂了《香港抗菌素耐藥性策略及行動計劃(2017──2022)》,但內容並未涉及怎樣防止由各種環境排放而造成的抗生素抗藥性。

她指不少香港市民對抗生素抗藥性的形成仍未充分了解,建議政府要優化現行的藥物配給、使用和棄置制度,並推出家用藥物回收計劃。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