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副刊 > 正文

不顧危險潛入工廠救小孩 戴域杜寧拍片揭示童工問題

2018-11-16
■導演戴域杜寧指拍攝橫跨兩年。(莎莉  攝)■導演戴域杜寧指拍攝橫跨兩年。(莎莉 攝)

以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凱拉西.薩塔亞提(Kailash Satyarthi)為題的紀錄片 《拯救童工行動》(The Price of Free)在辛丹斯電影節大放異彩,奪得最佳紀錄片獎項。導演戴域杜寧的拍攝團隊跟隨凱拉西的拯救隊潛入工廠救童工,所以沒有一般紀錄片的沉悶感,反而充滿危機和刺激感,因為拯救隊和拍攝隊都隨時會被襲擊,如特務電影般驚心動魄。電影更將於11月27日在YouTube公開放映,讓全世界關注童工問題。■文:陳添浚

早前導演戴域杜寧(Derek Doneen)趁「2018辛丹斯電影節:香港」之際來港與影迷會面,並抽空接受記者專訪。電影講述救出逾85,000名童工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凱拉西.薩塔亞提的故事,導演指拍攝前花費了三星期與凱拉西相處,做一些簡短的訪問,最終取得他的信任,讓他去拍這部紀錄片,跟隨凱拉西的拯救隊深入救援火線。「凱拉西本人在辛丹斯電影節時看了這部電影,對於這部電影的回響也很振奮。」

用隱藏鏡頭拍下經過

拍攝時導演要透過隱藏鏡頭及假扮買家,在黑心僱主、腐敗警察、污合罪犯,甚至暴力對待和死亡恐嚇的威脅下,尋找被人口販賣的小孩。導演說拍攝這部紀錄片的確有一定危險性,但因為對於拯救小孩的信念很堅定,恐懼感很快就消失了。「而且我們很相信凱拉西的拯救隊,他們已經有35年拯救經驗。」

親身接觸凱拉西後,導演對於他更加敬佩。「他真的是一個很激勵人心的榜樣。即使每天面對這麼多不幸,也依然能保持樂觀。」

電影提到美國作為大國卻沒有簽署消除童工問題的國際條款,導演說這正是他要去拍這個故事的動力。「好的故事可以改變公眾的想法,從而向政府及商家施壓。如凱拉西說,如果商品標籤可以說明一件農產品沒有用到農藥,而是有機種植,為什麼我們不能立法,要求商品標籤上說明該貨品不是由童工去製做,讓消費者去辨別?」

紀錄片開始打入主流

戴域杜寧與奧斯卡紀錄片獎得主Davis Guggenheim經常合作,提到和Davis的工作關係,戴域杜寧說:「他是我的老師,合作已經超過6年了。他教我要擁抱失敗,因為拍紀錄片總是不順利,未必拍到想要的。就像這次本來有個小孩沒找到,最後又突然有新發現。」Davis也是他決定要拍這部紀錄片的原因。「因為Davis拍了馬拉拉的紀錄片,而凱拉西是在同一年獲得諾貝爾獎,所以Davis在拍攝諾貝爾和平獎頒獎禮時認識了凱拉西。可以說是有了馬拉拉那部電影,才有這部電影。我做資料搜集時對於凱拉西的故事也覺得很震驚。」

最後,導演說辛丹斯電影節令一些平時聽不到的聲音被聽到。「今年很多紀錄片在美國也開始打入主流,紀錄片依然有它的價值。」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