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社評 > 正文

增撥資源提振士氣 輸入醫護專才治本

2019-01-30

冬季流感肆虐,公立醫院醫護壓力爆煲,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昨日宣佈政府預留5億元,讓醫管局應對人手緊張。政府增撥資源,是對前線醫護人員辛勤工作的肯定和鼓勵,有助提振士氣。但本港醫護壓力爆煲的根源是人手不足,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並非單靠金錢可以解決。面對人口老化加速,醫療需求殷切,當局和業界都要面對現實,事不避難,理性面對輸入外地醫護人才來港的問題,做好增加醫護人員的規劃,向社會和市民負責。

政府增加撥款應付流感疫潮,給超負荷運作的前線醫護人員安慰打氣。食物及衛生局局長陳肇始承認,早前政府提供的5.2 億元撥款,醫管局尚未用完,現在新增的5億元,是希望令醫護人員安心。當局要確保撥款切實用在前線醫護人員身上,回應醫護的訴求,例如簡化行政程序,減輕醫護人員的工作壓力,釋除不滿。

本港每逢流感高峰期,都暴露醫護人手不足的軟肋,問題長期得不到改善。香港護士協會去年進行的問卷調查顯示,早午更護士和病人比例平均為 1:11,至於內科/老人科午間、夜間比例更高達 1:27,遠高於 1:6的國際標準。過去20多年來,本港沒有大型醫院落成,整體公營醫療容量沒有跟隨社會發展而增加,以致醫護的缺口越來越大。面對排山倒海的工作壓力,當局的噓寒問暖,對醫護人員只是心理安慰,卻無法解決人手不足的結構性問題。

根據食物及衛生局推算,至2030年,在最佳情況下醫生仍短缺1,007人,而最壞情況下更或缺少1,575人。政府固然要增加投放資源,培訓更多醫護人員。但培養一名合格的醫護人才動輒需要十年八載,遠水難救近火。短中期而言,當局應認真考慮增聘合資格的外地醫護人才,尤其是在外地修讀醫科的港人子弟。

新加坡亦曾面對醫生不足問題,醫生比例在2007年只有每千人1.6名,比當時香港的千人1.7名更少。但新加坡及時放寬海外醫生到當地執業,到2015年每千人醫生比例提升至2.3名,明顯較香港2015年的每千人1.9名醫生為多。現在在新加坡服務的海外醫生佔醫生總數的4成多,多達5,000人。反觀本港,海外醫生只佔醫生總數不足0.1%。

輸入外地醫護人才來港執業並非新問題,過去討論過多次,只是因為本港醫護團體堅決反對,難有寸進。結果一遇到流感高峰期,人手不足痼疾立即復發,本港公立醫院人滿為患,前線醫護疲於奔命,自己亦成為拒絕輸入外地醫護人才的受害者。

本港面對嚴峻的人口老化挑戰,未來對醫護專業人才的需求將持續增加。特區政府必須以負責任的態度,果敢地拿出輸入外地醫護人才的方案,突破阻力,滿足社會日益增加的醫療專才需求,切實減輕前線醫護的工作壓力。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