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社評 > 正文

大灣區建設成功的最大關鍵是制度創新

2019-02-20

──解讀《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系列社評之一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出台,以全面建成市場高水平互聯互通、資源要素高效便捷流動的國際一流灣區為發展目標,其中最大的關鍵就是通過制度創新突破阻礙。三地政府和社會各界都需要迎難而上,革除陳規,消除隔閡,以創新思維打通三地的人流、物流及資金流,提升市場一體化水平,讓灣區人民分享更多發展的紅利,將大灣區成功打造為富有活力和國際競爭力、宜居宜業宜遊的國際城市群。

有別於世界其他三大灣區,粵港澳大灣區具有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的特殊情況,由於社會制度、法律體系、行業監管政策不同,三地的人流、物流、資金流的互聯互通仍有眾多阻礙,儘管同屬「一國」之下,但三地建成共同市場仍有很多難題。規劃綱要明確指出,在「一國兩制」下,粵港澳社會制度不同,法律制度不同,分屬於不同關稅區域,市場互聯互通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生產要素高效便捷流動的良好局面尚未形成。

制度性壁壘未打破,窒礙了三地合作的空間想像力和參與積極性。舉個很簡單例子,因為三地學歷、專業資格的互認機制尚未建立,港人到內地求學、就業、創業難免有後顧之憂;科研儀器設備過關徵稅,也影響到三地創科合作的積極性,不利大灣區的創新驅動發展。

規劃綱要正正提出一系列具針對性的方向性建議,包括在CEPA框架下研究推出進一步開放措施,讓港澳專業人士與企業在內地更多領域從業投資營商享受國民待遇,擴大內地與港澳專業資格互認範圍,推動內地與港澳人員跨境便利執業,將港澳創業者納入內地創業補貼扶持範圍,甚或讓港澳居民報考內地公務員、從事國企管理者和教師等。個中目的,就是要為大灣區一體化拆牆鬆綁,不僅給港澳居民到大灣區發展注入新動力,而且大灣區開放雙向互惠,香港的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和國際航空樞紐地位也將獲得鞏固和提升,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城市的步伐更快。這正是出台、落實規劃綱要的應有之義。

當然,一談到加快兩地融合,推動大灣區一體化發展,面臨的阻力仍不可低估,這種阻力主要還是來自本港。回歸初期,本港有意見就以「尊重兩制差異」為由,冷淡對待粵港合作,以致河套區開發多年來進展緩慢,香港錯失不少發展創科產業的機遇;如今規劃綱要出台,憂慮香港「被規劃」的舊調又被重彈,有人認為,香港一直奉行不干預的市場經濟,是全球最自由的經濟體,若按照規劃綱要的設計,特區政府要刻意扶持特定行業,與香港的傳統和現實格格不入,甚至聲言規劃綱要不會成功。

規劃綱要一針見血指出,香港經濟增長缺乏持續穩固支撐,並為香港發展作出清晰定位、指路引航,既點出香港困難所在,更提供了破解難題的大方向。其實,兩地融合的制度性、習慣性障礙當然存在,而且正是難點所在。關鍵是要看到障礙、正視難點,敢於承認問題、堅定迎難而上,認真分析問題所在,打破陳規,尋求破解難題的路徑和辦法。

規劃綱要出台,不僅不存在香港「被規劃」的問題,相反,為香港創造更大的發展空間和機遇。香港各界應充分認識規劃綱要的重要性,高度重視規劃綱要的指引作用,凝聚共識,澄清誤解,排除干擾,把規劃綱要的指引轉化為切實可行的政策,拓展香港的發展空間,實現大灣區的互利共贏。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