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社評 > 正文

先易後難落實開發土地選項

2019-02-21

政府決定全盤接納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提交報告建議的8個優先選項,包括局部收回粉嶺高爾夫球場32公頃用地作房屋用途,發展棕地及公私營合作發展新界農地,政府會一併開展研究及落實。成立土地小組的主要目的就是凝聚共識,找到開發土地的可行辦法。不可否認,土地專責小組提供的8個優先選項,各有難度,當局要制定優先次序,以先易後難的原則加以落實,更應集中力量推動解決土地問題的根本措施,落實東大嶼大型填海計劃。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經過收集不同意見進行歸納,提出8個選項,包括棕地、公私營合作發展農地,以及利用私人遊樂場用地作為短中期措施;長遠的土地來源則有近岸填海、東大嶼填海、發展岩洞、開拓新界新發展區及內河碼頭共5項。8個選項合共可提供約3,000公頃土地。

政府決定全面接納8個選項,無疑是尊重民意的決策,但不能低估這些選項在實際推行時的困難。例如在短中期選項中,收回粉嶺高球場部分土地,雖有較高民意支持,但是單單處理收回球場內的古樹、歷史建築物,恐怕要擾攘相當長時間。另外,同樣有較高民意支持的公私營合作發展新界私人農地,需要建立公開、公平、透明的機制,釋除社會對「官商勾結」的疑慮,亦並非易事。至於散落新界各處的760公頃棕地,涉及土地置換、產業重置等問題,亦容易引起司法覆核。可見這3個短期選項落實說易行難,若同一時間展開,政府須有迎難而上的決心和充足準備。

因此,政府應根據實際情況,以先易後難、先大後小為原則,決定開發土地的輕重緩急,既緩解土地供應不足的燃眉之急,又增加長遠土地儲備,滿足本港民生、發展所需。縱觀小組建議的3個短中期選項即使全部落實,亦只有320公頃土地,與政府評估的中短期土地需求815公頃仍有相當大的距離。

根據團結香港基金估算,香港未來30年需要的土地多達9,350公頃,以政府《香港2030+》估計2030年前後可取得5,300公頃計,仍然欠4,000公頃土地。眼下大規模取得土地而不影響大量持份者的方法,填海應該是最可取之法。

填海向來是香港開發土地的主要途徑。過去香港填海土地面積總計約達7,000公頃,佔已發展土地面積的26%,但近10多年來本地填海工程近乎停頓,正正是造成目前土地供應嚴重短缺的主要原因。香港的土地問題糾結了錯綜複雜的利益,開發土地雖是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重要條件,但長期遭到重重阻力。填海的好處,是新增土地可以由政府完全支配,無須跟原有持份者作長時間的討價還價,涉及的利益糾紛和法律爭拗較少。因此,政府落實短中期的開發土地選項,亦要加快東大嶼填海計劃的前期研究,以便從根本上解決土地不足的困境。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