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副刊 > 正文

【詩語背後】紅旗獵獵耀紫荊(上)

2019-05-14

江 鄰

清晨,維港岸邊,金紫荊廣場旭日暈染,呈現出濃濃的典禮氣氛。

看蚍s場上金燦燦的紫荊花雕塑和高高聳立的香港回歸紀念碑,便知道金紫荊廣場所蘊含的地標性意義。正是在這裡,每年五四青年節,香港十四家青少年制服團體選出升旗手,組成護旗隊,在銀樂隊、合唱團伴奏下列隊入場,將五星紅旗和紫荊花區旗冉冉升起......

今年是五四運動爆發一百周年,香港各界青年舉辦了系列紀念活動。其中,一年一度的金紫荊廣場五四升旗禮,也由此有了新的寓意,引起各方面特別關注。

怎樣紀念五四運動,更好地領悟這場偉大運動的真諦,香港社會有不同看法。作為深刻影響了中國前途命運的劃時代歷史事件,五四運動既是一場愛國革命運動,又是一場社會革命運動,同時還是一場傳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識的思想啟蒙運動。五四運動本身所具有的豐富內涵,為相關爭論提供了依據。而分歧的焦點之一,是對思想啟蒙的指向有不同的理解。

自晚清以降,中國始終面臨積弱積貧、救亡圖存的困局。對當時的進步知識分子來說,救亡本就是思想啟蒙的觸發點,是啟蒙背後社會積弊已久的因由。第一次世界大戰和俄國十月革命的成功,則促使知識界對資本主義體系產生懷疑,思想輿論與政治態勢明顯左轉。在如此時代背景下,思想啟蒙顯然離不開國家和人民的現實需要,生存發展問題首當其衝。

換言之,面對「救亡圖存」的現實需要,思想啟蒙的指向並不局限於「德先生」和「賽先生」,還包括其他社會改造學說,特別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啟蒙的多元指向,使投身五四運動的學生領袖,各自走上不同的社會改造之路。有的繼續留在文化領域,或積極批評時政,或集中精力於傳統文化的深層批判;有的則走出文化圈子,走向社會大眾,從文化啟蒙轉向社會革命。投身革命的熱血青年,也由於政見不同,因而分成不同的陣營。

整個中國近現代史,可以歸結為中華民族的復興史。回首這一磅礡進程,五四運動和新中國成立無疑是兩個重要的分水嶺。現代中國兩大政治力量共產黨的誕生和國民黨的改組,其精英力量大都來自五四運動喚醒的熱血青年。而新中國在五四運動三十年後成立,則可以看作是五四精神感召下的一代仁人志士浴血奮鬥,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歷史性選擇和最大制度成果。五四運動一百周年,恰逢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這「一百年」和「七十年」,顯然不是兩個互不相干的數字,兩者之間有荓j大的歷史邏輯。

詩人馮至1947年寫過一首紀念五四運動的抒情長詩,名《那時...... 》,形象地揭示了這一歷史邏輯。詩中寫道:

那時覺得既然醒了,

就不該 關茬捧t的門窗;

那時覺得既然醒了,

就應該 放進窗外的光明。

那時誰也不會想,

在前途 有無限的艱難;

那時誰也不會想,

艱難時 便會彼此分手。

如今走了二十多年,

卻經過 無數的歧途與分手;

如今走了二十多年,

看見了 無數的死亡與殺戮。

如今的平原和天空,

依然 照映茪迨諈熄坏;

如今的平原和天空,

依然 等待虓s的眺望。

那五月的覺醒,經歷二十多年坎坷,如今依然等待虓s的眺望。那新的眺望,穿透硝煙和迷茫,指向了兩年後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那一聲莊嚴宣告: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

孫中山說,做人最大的事情,就是要知道怎麼樣愛國。中華民族的復興,是近現代所有愛國者的最大訴求。基於這個認識,香港各界青年發起紀念五四運動一百周年系列活動,確立了一個共同主題:民族復興與青年責任。這個主題的確立,將紀念五四運動一百周年與慶祝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結合起來,凸顯了當代中國青年運動的主題和方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鬥。

系列活動的開篇,是四月初開始的一場大型圖片展。三百餘幅珍貴歷史圖片在香港中央圖書館展出半個月,吸引了七千餘人前往觀展。圖片展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風起雲湧」,展示五四運動的發生發展;第二部「崢嶸歲月」,展示五四運動影響下的中國革命進程;第三部「走向復興」,展示新中國建設成就。三個部分緊扣民族復興主線,突出一代代中國青年的歷史使命和責任擔當。從中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五四精神,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貫穿始終的。五四運動緣起於救國救民於水火,成就於國富民強的偉大復興。

系列活動還包括主題論壇、參訪體驗、網絡快閃、文藝演出等,思想引導與事業發展並重,線上線下聯動,持續近兩個月。活動的廣泛性和立體性,為香港青少年提供了一場豐富的愛國主義精神大餐。

其中一場重頭戲,是香港青年「追尋百年足跡」學習體驗之旅。從四月下旬開始,延續一個月,各用三四天時間,分六條線路展開:「紅船精神」浙滬分團,探索精神之源;「星星之火」湘贛分團,領略力量之本;「進京趕考」京冀分團,思考勝利之師;「潮起珠江」大灣區分團,體驗改革之路;「全面小康」巴蜀分團,感受脫貧攻堅之戰;「融榮與共」台港澳分團,展望民族團圓之夢。所以,追尋百年足跡,乃是追尋五四運動一百年來的愛國精神,追尋新中國成立七十年來的奮鬥精神,追尋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的創新精神。六個分團的足跡,向我們鋪展開一幅中華民族百年奮鬥走向復興的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

以這樣的歷史縱深,紀念五四運動百年滄桑,既是對五四運動精神實質的昇華,也是對共和國歷史觀的昇華。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