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副刊 > 正文

用格子編織創作語言 比尼恩在亂中尋秩序

2019-06-25
■美國藝術家麥克瑟.比尼恩■美國藝術家麥克瑟.比尼恩

藝術家的一生不斷作出新的嘗試,務求在作品裡面尋到突破和新啟發。而美國藝術家麥克瑟.比尼恩(McArthur Binion)也不例外,現年72歲的他擁有長達五十年的裝配畫的實踐,從來不局限自己的身份,以不同種類的藝術給大家呈現他想要表達的信息,他的作品很多時候會被大眾形容為「抽象」、「極簡」,但比尼恩卻抗拒這種對於他創作的生硬歸類。

立木畫廊和Massimo de Carlo畫廊由即日至7月6日,攜手比尼恩策劃其首個在亞洲的展覽,展出了新系列繪畫作品《手:作品:II》(Hand: Work: II),它將會把觀賞者帶入新的概念領域,包括表演性的自我肖像,相比過往的展覽的內容有所拓展。在這次的展覽作品中,比尼恩用自己的手作為一種符號,在大型畫布上不斷重複刻畫,並糅合個人歷史和對社會看法製作出一系列的作品。他將自己的手融入到繪畫裡面,呈現自我生成這一重要主題,手的姿態也暗示了比尼恩創作極度耗時和大工作量的本質。觀賞者能在他的創作規律、邏輯裡面感受到比尼恩凝聚於單一畫作中的眾多姿勢與動作。

比尼恩1973年在美國克蘭布魯克藝術學院畢業,其後遷往充滿藝術氣氛的城市紐約定居,給他往後的創作鋪墊了一定的基礎。在紐約的時候他認識了當地的一些藝術家並一起合作,在思想互相影響下,上世紀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創作風格從姿態抽象風格演變為簡約、色彩繽紛的幾何抽象風格。他開始利用自己生活上具有紀念性的物品作為創作的元素,在2000年代初期,他將個人電話簿、出生證明及家庭照的副本組合在密密麻麻的手繪網絡中,開創了自己個人獨特的風格和美學。

在藝術中尋找目的地

從《手:作品:II》作品裡,要是觀賞者仔細去看不難發現,比尼恩利用方格、線條來描繪畫作,也編織出屬於自己作品的一種節奏。比尼恩坦言這種類型的創作在亞洲並不常見,然而他希望觀賞的人能夠細味箇中的創作語言。因為他認為,將有秩序、有規律的格子作為作品的根基,能夠讓信息和理念更加有力量,而且能夠帶出一種張力。即使他接下來的創作會慢慢離開方格的模式,走上新的路線,但格子裡面都隱藏了不同的元素和一些被遺忘和忽略的過去。比尼恩憶述從求學時期已經學習利用格子創作,而且他非常享受在一個沒有任何聲音和音樂的環境下進行思考,因為這樣他就可以更專注於所學到的事物。

在創作的歷程上,比尼恩感覺每一天對他來說都很重要,而且很緊迫。但是他從來都不對作品出來的效果有任何特定的期望,也不會刻意決定它的「目的地」和「命運」,只會按蚢L程放手讓作品成為自己的樣式。他提到自己小時候本身是一個左撇子,後來被刻意扭轉成為用右手工作的人,他覺得這個經歷就像他的藝術生涯一樣。「我並沒有從藝術的背景出發,但是我卻在藝術中茬陘F。」■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陳儀雯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