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副刊 > 正文

【源於奧運】香港足球何去何從

2019-08-22

李漢源

上世紀60、70年代,香港足球曾經有過輝煌時刻;在1978年及1986年世界盃亞洲區外圍賽中,分組賽小組更是成功奪得出線名次,這一切,也是明日黃花了;香港足球走到今天,我們不可以再只是懷緬過去,更應該做的是如何去計劃將來。

足總於2014年進行改革,成立香港超級聯賽,希望能把足球聯賽辦好,成為國際史上第一次足球總會付費給電視台製作足球節目,藉此大力宣傳足球;奈何5年過去了,遠遠未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入場觀眾平均僅每場1,000人,究竟香港足球出了什麼問題呢?是沒有球迷觀眾?沒有好球員?比賽不精彩?沒有足夠場地?抑或沒有好教練?但就我個人意見,則是香港足球是缺乏一個長遠的「青訓」計劃。

回顧上世紀80年代當時稱為「銀禧中心」體育訓練中心,足球是重點培訓項目之一。教練郭家明、黎新祥、陳融章等,當年訓練了不少青少年球員成為出色香港代表隊球員,如譚兆偉、李偉民、李健和、潘文迪、羅繼華、何輝等;但到了上世紀90年代體院取消足球部,從此足球基層訓練就愈來愈少。

說到底,其實什麼是「職業運動員」呢?他們基本上要具備什麼條件呢?我不是專家自然不敢回答,但數十年來認識不少體育界人士,有教練、運動員及體育界學者等,也從他們身上請教到一些答案:作為職業運動員一定是要付出努力、汗水、時間的,以一個可以代表香港參加游泳比賽的運動員為例,每天練水最少要6至7小時;單車選手也是,有些更是每天7至8小時,如每天工作8小時的「上班族」。

記得有一次訪問單車教練沈金康時,他說:「初接觸黃金寶時,發覺他如果要在單車上取得好成績,他的心跳率高位要達每分鐘220下才有希望。」而黃金寶就不負所託地達到了,大家有目共睹他憑專業訓練下獲得了金牌, 這就證明了有好的教練、有好的訓練方法,香港運動員要奪得好成績並不是不可能的。

目前香港超聯有十隊,每一球季有9個月,一隊每季正式比賽,聯賽18場,銀牌及足總盃1到4場,菁英盃4到6場,大約30場左右,其餘日子便是訓練,大家也知道足球操練時間不多,比賽也不多,球員進步空間也有限,目前將軍澳足球中心已經運作了,可否加強訓練、增加球員體能及技術呢?我們拭目以待。

另外,除了對現行足球員進行訓練之外,又可否利用這個足球中心,成立一所足球學院,作為長遠計劃,訓練及招收青少年足球員、教練、裁判員、足球行政人員等等?此一長遠計劃一旦落成了,心急的我則期望2034年世界盃決賽周能見到香港隊的名字。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