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一周時事聚焦 > 正文

【通識把脈】市場抓住商機 創造現代節日

2019-11-26

不久前的11月11日,是全國年度的大日子--「購物狂歡節」。報載當日統計結合各電商的銷售額,再創新高至人民幣一萬二千億元,這是等同香港零售業一季的銷售總額了,數目驚人。追溯這個購物節的起源,應該跟上世紀末在內地出現的「光棍節」有關。每年11月11日,四個1字並在一起,更凸顯單身者的孤清。有人「感懷身世」,就將這日定為「光棍日」。本來就只屬戲謔之言,所謂「光棍節」,也沒有什麼指定的節慶活動,但後來結合網絡文化,也流傳日廣。

到了2009年,就有商業觸覺敏銳的電子商務網站經營者覷準商機,鼓動光棍們在這天以物質來填補精神空虛,就去購物消費好了。11月11日於是被定為「商城促銷日」,後來更稱為「購物狂歡節」,對象不限於「光棍」了,而是全民皆網購。現代中國,憑藉雄厚的綜合國力,就在十年間創造了一個「節日」,而且成為了影響全球零售業的消費現象。

與此同時,令人惋惜的是隨茠懋|變遷及全球化的衝擊,不少傳統節日就因為未能跟上時代步伐,或趨變質,甚至式微了。現以其中幾項為例。

首先是農曆七月十四日的盂蘭節,民間俗稱「鬼節」,源自佛教,其中流傳較廣的是孝子目蓮救母的故事。節日意義本來茩咩G施,普度孤魂野鬼,所以有燒街衣致祭的傳統。可惜的是,雖然同樣是「鬼節」,西方的萬聖節卻成功滲入商業元素,有糖果有化裝有派對,營造歡天喜地的氣氛,製造巨大市場價值,推動節日消費,盂蘭節自然失色。

其次有七月初七的乞巧節,又稱七夕,源於牛郎織女的傳說,寄託了年輕男女追求美好幸福的祝願。民間的織布女在當日準備祭品,向織女乞求織布巧技。儘管背後也有個浪漫淒美的愛情故事,但這個節日的社教化意義不如清明之教人慎終追遠,情感聯繫作用又不及冬至新年求一家團圓,文化價值、市場價值都不大,政府又沒有政策配合,更要命的是碰上西方的情人節,頓時相形見絀,難免漸趨煙消雲散。

其他值得一談的還有二十四節氣,這是傳統農業社會重要的大事,人人牢記,這是由於古代農耕生活跟大自然密不可分,故需準確掌握天時氣候的變化,知道何時播種及收成。

現代社會不再以農業為主,四時變化對民生影響不大,冗長複雜的廿四節氣實用價值大減,也漸被人遺忘。■劉尚威 香海正覺蓮社佛教正覺中學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