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國際 > 正文

鐵皮貨倉住到怕 幸得恩師改命運

2019-12-13
■素素看望其資助的緬甸木姐孤兒院的孩子。  受訪者供圖■素素看望其資助的緬甸木姐孤兒院的孩子。 受訪者供圖

出生於緬甸大其力的素素,父親是中國人而母親為緬甸人,與大多緬甸華僑子女赴新加坡等海外多地求學不同的是,素素15歲時,被父親執意送回中國就讀職業高中,畢業後有短暫的赴廣東打工經歷。

2013年,17歲的素素回到瑞麗,應聘母校的緬語教師職位,卻因學歷未達標被拒之門外,此時,她命中的「貴人」出現了:念其獨自一人在瑞麗生活,母校一位丁姓女教師將她介紹到課外輔導班從事緬語教學。素素後來才知道,在這段期間,她的薪水是丁老師從自己的工資中「擠出來」給付的。

由於在課外輔導班緬語教學出眾,素素半年後獲母校破格錄用。但素素當時的薪酬微薄,無力付房租,學校在一排充做倉庫的鐵皮平房中,安排了一個房間作為素素的宿舍。鐵皮房偏僻潮濕,更不時會有青蛙出現,鼓噪得讓人整夜難眠;素素最難忘的,是有一次宿舍燈泡破碎,突如其來的黑暗嚇得她大哭不已。學校勉強為素素解決了住屋問題,丁老師則安排她每天在其家中就餐,素素認為,自己在最艱難的一段路,幸得恩師一家照顧,他們是自己命中的「貴人」,更是家人!

中華文化熏陶 銘記老師恩德

久而久之,素素融入了丁老師的一家,丁老師夫婦也將她視如己出,不但在生活上悉心照顧,也把她看成家庭成員之一,家中諸如買樓等大小事情也與她商量,相處中沒有一點陌生感。素素雖然仍稱呼兩人為「老師」和「叔叔」,但在心裡早已將他們視為養父養母。

從小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熏陶,素素深知「受人滴水之恩,必當湧泉相報」的道理,「更何況他們對我的恩情,遠非涓涓細流。」說到老師一家對自己的幫助和情誼,素素滿懷感激與感恩。

創辦了緬語工作室,且規模不斷擴大,緬語培訓班的瑣事需要處理;愈來愈多的翻譯業務也需要自己組織;同時經營的珠寶生意,也需要自己打理,素素經常忙得腳不沾地。儘管如此,她總會抽出時間,盡可能跑回老師家,與他們一起吃吃飯,幫老師洗洗碗、講講生活中的見聞,有時工作出現煩惱,更會向叔叔傾訴,討一些主意。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