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副刊 > 正文

書若蜉蝣:由松林炮台至李陞街

2020-01-11

■ 葉 輝

話說龍虎山為龍虎山郊野公園所在地;松林炮台(或龍虎山炮台)在克頓道附近,炮台遺址闢松林廢堡(Pinewood Battery)郊遊區,設歷史徑以介紹歷史;在1898年英軍建炮台,在1905年落成,防止法俄兩國侵略本港,裝置2門口徑6吋大炮;摩星嶺要塞在1912年落成,翌年空置,大炮移走;在1930年針對空中防衛,松林炮台改裝為防空炮台,裝設2門口徑3吋防空炮,增建多座營房及掩蔽體,1941年12月8日香港保衛戰爆發,首日已取得制空權的日軍以轟炸機對炮台,在12月15日在一門防空炮、炮台高射瞄準器及高度探測器遭炸毀後,皇家炮兵團第17防空營棄守炮台。

在1841年5月,英軍佔領港島時到處荒蕪一片,據《香港憲報》公佈人口統計,顯示僅約7,450人;早於1850年代發展的西營盤有如本港歷史的縮影,城市空間見證發展歷史,英軍1841年1月26日在西營盤登陸水坑口街,西營盤因地理環境有軍事優勢,在海邊及山勢陡峭,港府選擇西營盤為英軍軍營,以孟加拉志願軍駐紮的營盤,駐有八百名印籍士兵,營地在今日水街山邊。

1842年《廣州周報》就香港建設規劃有如此報道:「沿北面海灣由西往東約四英里,東面是怡和洋行的建築物所在的半島,西面是孟加拉志願軍駐紮的營盤,一條馬路連結東西兩據點」;當中所指孟加拉志願軍營盤,即為西營盤。

發生太平天國起義,局勢非常動盪,觸發自香港開埠以來首次大規模難民潮,為逃避戰火,大批難民自太平天國起義後紛紛湧港,在1848年之時,港島人口僅21,514人,及至1853年,人口已然急增至39,107人;有關人口增長持續,及至起義軍實力減弱而相應回落,難民包括一批富有華商,與清廷及當時香港殖民地政府俱關係密切,此中最為重要的人物,要數李陞。

他早年活躍於西營盤一帶,在港府發展西營盤時,隨大哥李良來港創業,於1857年在西營盤一帶大量買地,興建碼頭、倉庫,開設銀號之外,轉賣土地與房產以賺取巨額利潤;李陞為首個在港發展房地產之華商,在李良去世之後,李陞為族中領袖,大規模進軍房地產市場,參與填海計劃,建成李陞街及高陞街等;1889年英資地產公司置地成立之時,李陞成為洋行股東兼董事,左右逢源,在港府及清政府間,李陞對西營盤的發展及營運具有莫大影響。

西營盤近海地方與貿易相關,遠洋帆船或蒸氣船在近岸停下,就靠舢舨運貨物上岸;維修、貨運等活動一直伸延至堅尼地城,不少居民都在碼頭一帶上班;市中心有很多售賣海味和中藥材的店舖,一直發展至今;西營盤一帶,自皇后大道西一直向山上發展,劃出第一街、第二街、第三街、高街,兩邊則以東邊街與西邊街為界,正街則為這個區域的中心點,形成一「目」字形的規劃;除此以外,西營盤亦為首個有妥善公共服務的區域,當中建築極富殖民地色彩。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