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內地 > 正文

袁隆平雜交稻廣州基地開耕

2020-02-27
■隆平公園將開展一系列官產學研合作。圖為農業科研專家、政府部門負責人和基地運營實施方在開耕儀式上。 香港文匯報記者敖敏輝   攝■隆平公園將開展一系列官產學研合作。圖為農業科研專家、政府部門負責人和基地運營實施方在開耕儀式上。 香港文匯報記者敖敏輝 攝

選址大吉沙島 融合科研觀光 打造大灣區都市農業公園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敖敏輝 廣州報道)繼湖南、海南之後,「雜交水稻之父」、「共和國勳章」獲得者袁隆平院士也在粵港澳大灣區設立了水稻研究和種植基地。昨日,由袁隆平選址、謀劃的「隆平國際現代農業公園」(下稱隆平公園)一期廣州黃埔大吉沙水稻公園正式開耕。

隆平公園總規劃面積6,662畝,一期大吉沙水稻公園將完成一造1,340畝高標準優質水稻的種植,其中30畝作為袁隆平第三代雜交水稻試驗田,開展畝產千餘公斤雜交水稻試驗和增產種植。最終,隆平公園將致力打造成粵港澳大灣區都市圈內的一個現代田園綜合體。

畝產千公斤雜交水稻種植試驗

據介紹,袁隆平之所以選擇廣州黃埔大吉沙島,綜合考量多個因素。大吉沙島位於廣州黃埔區黃埔港附近,是一個四面環水的封閉小島,自然條件保持原生態,適合開展科研和現代綠色農業試驗。同時,該島區位優勢明顯,位於珠三角交通大動脈黃埔大橋旁,距離珠江出海口僅20餘公里,處於大灣區水路、陸路交通重要交匯點。另外,該島與廣州黃埔城區隔江相望,與政府、科研機構、產業資源接近,利於開展官產學研對接。

當天,大吉沙島水稻公園舉行了春耕開耕儀式,多台大型機械同時開展土地平整作業,標誌隆平公園進入實質實施階段。據介紹,大吉沙水稻公園將完成一造1,340畝優質水稻的種植,其中將規劃30畝作為袁隆平第三代優質雜交水稻試驗田,該雜交水稻株型優良、穗大粒多、充實飽滿,測試畝產超過1,000公斤。

「受疫情影響,我們這裡春耕延遲了半個月,為此,我們比原計劃增加了作業機械,加快進度,同時,調整早中晚稻種植面積的比例,產量能夠在中晚稻彌補回來。」大吉沙水稻公園項目負責人陳家興說。

科研推廣對接 縮短與歐美差距

香港文匯報記者了解到,袁隆平團隊將派出技術專家,並提供科研和種植的種子,廣東本土專家則包括華南農業大學等機構。參與項目的華南農業大學植物營養與肥料學會新型肥料專委會副主任、博士生導師廖宗文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華農團隊將利用自有的土肥研究優勢,在這裡開展秸稈、豬肥、雞肥等多學科集成的土壤改良試驗,使之富含更多微量元素,增加產量和品質。

除此之外,基地還會在各個環節運用大量現代科技,比如,無人操作的拖拉機就是一大特色,因此,屆時這裡將是一個科技含量非常高的水稻研究和種植基地。

廖宗文指,我國農業科研和技術推廣銜接不夠好,這是和歐美國家的主要差距。而在這個高規格基地中,官產學研將實現聯動,無縫對接。

「比如我們學校也有一些很好的項目,但試驗基地功能比較單一,比較缺乏合適的試驗和推廣平台,而有了這個袁隆平院士親自推動和參與的基地,包括華農在內的農業科研人才有了更好的用武之地,可以大幹一場。」廖宗文說。

據介紹,隆平公園並非生產單位,不承擔生產任務,而是更多地通過種植試驗,以及現代農業建設,在大灣區乃至全國起到示範作用。屆時,將對華南地區雜交水稻的產學研具有巨大的促進作用。

對公眾開放

同時,和其他基地不同,該園區還將向公眾開放,實現農業旅遊、都市休閒、先進科技體驗和農業科普等服務功能,最終成為一個集科研、農旅、科普於一體的現代田園綜合體。在此基礎上,通過模式轉變,使得大灣區農業發展實現量和質的提升。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