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百姓故事 > 正文

三個願望 塑複合型團隊

2020-03-19
■古籍文獻修復是一個慢工出細活的細緻工作,修復師需要耐得住寂寞、靜得下心來。■古籍文獻修復是一個慢工出細活的細緻工作,修復師需要耐得住寂寞、靜得下心來。

古籍修復是慢工出細活的細緻工作,與快不起來的修復速度相對應的,則是等待修復的古籍數量龐大。根據國家古籍保護中心的統計,從2007年啟動「中華古籍保護計劃」以來,各省級古籍保護中心上報的公藏單位古籍量已經超過5,000萬冊,其中有一半以上需要修復。

而古籍修復師的培養卻不容易。「不管什麼學歷和工作經歷,先進行9個月封閉式培訓,從調漿糊、搓紙捻、練訂紙學起。比如剪紙,必須練成沒有參照物、一刀剪成直線的技能。」彭德泉說,一名修復師從開始學習到能獨立操作,至少需要5年時間的歷練,修復中心從成立到現在,先後招聘過200多位修復師,最後只留下30多人。

「有些古籍文獻當時可能只是有蟲蛀,但如果不修復,過幾年可能再想搶救都掰不開了。」這樣緊迫的現狀,讓彭德泉就像個陀螺一樣停不下來,甚至2014年的第二次腦梗,都只讓他休息了不到20天。

正是因為他的堅持,家人由不支持變為支持,兒子彭克甚至放棄體制內「金飯碗」,全身心投入到修復中心。

如今,四川西部文獻修復中心形成了一支複合型古籍文獻修復團隊,能修復古籍、字畫、碑帖、錢幣、郵票、西文文獻等多種品類。「如果這些人才流失了,好可惜啊!」在彭德泉心裡,這支隊伍就是古籍文獻修復事業的「種子」,是「燎原的星火」。

與時間賽跑的彭德泉,目前有三個願望:一是能有政府的扶持和社會各界的支持,給員工漲漲工資,讓他們全心修復;二是盡快將修復團隊發展到50人以上,每年修復5,000冊(件)以上;三是有更開闊的場地,充分發揮研學和社會教育功能,讓更多人了解、關注、支持古籍保護修復。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