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香港專題 > 正文

【特稿】涉港英考題 疑誘導戀殖

2020-05-15
■侵華日軍進攻尖沙咀火車站。 資料圖片■侵華日軍進攻尖沙咀火車站。 資料圖片

在昨日應考的文憑試歷史科考試試題中,還包括涉及港英統治香港時期管治的偏頗試題。試題要求考生評論1951年至1997年間是否同意香港有「改善民主和種族平等」,完全無視上世紀80年代以前港英政府打壓華人與民主情況,及其後的中英談判與迎接回歸,才是促使香港「改善民主」的史實,被質疑藉試題企圖向考生「洗腦」,為港英政府塗脂抹粉。

要求表態英治是否改善民主

該道必答題提供了兩項資料,包括1951年立法局組成及成員背景,其中全部都是由港督委任,及只得數名華人;同時節錄了香港首位華人檢察官余叔韶的回憶錄,說明他於1951年獲委任,後來卻慘被打壓,不獲提供房屋津貼與有薪長假,最終在1952年辭職離任的經歷。

試題的首兩分題相當正常,包括要求考生點出當時香港政治制度的特徵和行政問題,然而第三分題卻暗藏「玄機」,突然將時間線大幅「跳躍」近半個世紀,分別以1951年及1997年為節點,要求考生表態及解釋是否同意此期間「香港在民主和種族平等兩方面皆有所改善」。

向考生「洗腦」美化港英政府

時代持續進步,近代史以長達46年作間距,要求考生點評是否有「改善」已具明顯引導性,偏離教育專業。該試題更「巧妙」之處在於,以備受爭議的「民主」議題,置於1951年及1997年港英治下的社會,從而向考生「洗腦」,將香港民主和種族平等得以改善「歸功」於港英政府,背後的思維,更是與近年「獨派」和「戀殖歸英派」歌頌港英時期同出一轍。

事實上,在上世紀80年代以前,港英政府一直完全無視「民主」,及至中英準備就香港回歸問題談判,才促使了區議會及市政局第一次選舉,而1991年立法局(現稱立法會)部分議員由分區直選產生,更是基本法頒佈後的第二年,但有關考題對此完全無視。 ■香港文匯報記者 高鈺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