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社評 > 正文

抗疫須以目標為本 辦法總會多過困難

2021-01-18

本港疫情反覆,昨日新增55宗確診,本地感染佔51宗,其中16宗無源頭;佐敦集中爆發區再多9宗確診,累計約99宗。而令人擔憂的是,初步確診激增逾80宗,是去年12月21日冬至以來(85宗)新高。本港抗疫仍停留在見招拆招、見步行步的狀態,某程度上折射了治理思維的不足。從內地成功經驗可見,抗疫必須以「應該怎麼做」作為目標導向,再檢視能力,然後盡一切辦法提升能力克服困難,這才是正確的控疫思維。若繼續以「能不能做到」為前提來制定抗疫策略,不敢打破常規採取更嚴格的控疫措施,本港疫情不僅難以斷尾,只怕有失控之虞。疫情挑戰嚴峻,政府需當機立斷,變不可能為可能。

目前佐敦疫區的疫情走勢備受關注,儘管政府要求區內大廈只要有一人確診,就要全部住戶強制檢測,但有關強檢令的效果未如理想。首先,有疫廈的住戶不知道所住大廈有人確診,需要由街坊自發通知去做檢測,住戶抱怨,政府通知太慢,防疫安排做得太少,大廈內有很多長者、外籍人士未必收到強檢的資訊;其次,強檢令沒有「封區」配合,仍允許潛在感染者「四圍走」,防疫形同虛設。政府專家顧問許樹昌亦指出,小區檢測決定是模仿內地模式,但內地會配合居家令,香港則無,即未來幾日檢測期間,小區居民仍能自由走動傳播病毒,做法非最理想,但相信政府因考慮市民反對而無實施居家令。

佐敦疫區情況複雜,舊樓林立、壎芡藿珒c劣,基層、少數族裔、長者聚集,而且出現本港首次茤衧戔 ̄z發,單靠強制檢測已不足以控制疫情,只有採取封區、禁足配合全體強制檢測,才有望在短時間內找出更多確診者,防範疫情向外擴散,避免全港各區「淪陷」。

本港抗疫持續近一年,至今還未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抗疫模式和機制,既不能全面準確掌握需要接受強檢的市民名單,亦不能對確診者的緊密接觸者進行有效追蹤;而且因為仍顧慮市民反對,沒有妥善辦法提供相應生活服務等原因,對落實禁足令猶豫觀望。正因為這些對現有能力不足、擔心市民接受程度的顧慮,導致本港抗疫措施「唔湯唔水」,疫情一波接一波,市民健康安全面臨更大威脅,經濟民生恢復正常遙遙無期,社會的怨氣難免日益上升。

內地少數城市近期出現疫情反彈,但各地立即啟動應急措施,迅速進行全民強檢、封閉高危社區,很快就實現動態「清零」;英國近日疫情再度告急,曾經被形容「佛系抗疫」的英國政府,正研究用人臉識別技術、全球定位系統追蹤隔離人士情況。這些防疫措施絕對值得特區政府認真借鏡。

不可否認,本港人口稠密、城市空間狹窄,市民較重視個人自由和私隱,加上大社會小政府的常態帶來服務能力的限制,這些客觀因素增加了實施高強度抗疫措施的困難,但這更加考驗政府的應變應急思維和能力。困難永遠是相對的,只要有決心,辦法總比困難多。現在的關鍵,是政府要堅定以盡快「動態清零」為抗疫目標,以此作為壓倒性的當務之急,圍繞此目標和要求制訂、落實系統的抗疫措施,調動一切力量和資源,逐一解決必要抗疫措施的困難。政府有16萬公務員,組織人手進行疫情爆發地區人口調查「摸底」,派出專業人士和社工通知、監督目標對象接受強檢,增派紀律部隊維持社區出入、加強追蹤等等,只要加強應急處置和統籌,這些都是政府力所能及的工作,困難也就可以迎刃而解。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