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11-03] 裡應外合的匿名廣告
一 平
十月三十日,本港一份「財經新聞」報紙刊登了標題為「救命」的全版匿名廣告。該廣告追隨歐洲議會報告的論調,分明是一份裡應外合之作。
歐洲議會報告香港的法治、人權、政制發展等作出負面評價,只是將香港回歸三年多來某些報章的一些頭條新聞作簡述,既無分析,更無進一步的證據;在有關李嘉誠的問題上,說某些人認為有這樣那樣的問題,「如果香港真是存在這些問題便不公平了」,也無分析和新「理據」,只是以「如果」來製造疑慮。這樣的「報告」毫無新的內容,不過是拾本港「民主派」的牙慧而已。由此可見,「救命」顯然是企圖借助歐洲議會報告,來達到「民主派」進一步掀起「反董」、「反特」逆流的目的。
「救命」指責有政府高官為拉攏個別商人主動提供方便,又引述歐洲議會報告指盈科數碼未經投標而獲得數碼港的發展權,以及TOM.COM上市時獲多項豁免,有違公平競爭;還指責一九九八年政府入市抗擊大鱷未經諮詢。從實際情況看,這些指責都不能成立。一、特區政府一直支持自由市場,維持公平及開放,並無偏私任何公司。一九九八年政府入市是在非常情況下採取的例外行動,對投資藍籌股的決定,是針對當時大鱷猛沽期指和主要藍籌股,只有如此才能大夾空倉,使對沖基金出血受傷,逼其退出,而不存在對個別公司優惠的問題。二、當年入市是為了擊退對沖基金,以阻止香港市場受操控,因此事先不能諮詢,以免泄漏動用資金的作戰意圖;何況立法會也沒有干預外匯基金和儲備運作的權力,並非事先必須諮詢。香港總商會總裁翁以登日前在電台節目表示,香港無論在透明度、法治、稅收、資金流動以及公平競爭上,都仍較其他地方佔優。可見「救命」的指責沒有道理,也沒有根據。
「救命」還為二、三、四線股票大喊「救命」,要求政府也拿出一千二百億元托起二、三、四線股票,否則,就把「任由二、三、四線股票自生自滅」的罪名扣到政府頭上。這種論調也同樣站不住腳。因為香港是自由經濟社會,上市公司股價升跌,是市場自由波動的結果。任何投資者或上市公司董事都沒有因股市下跌個人輸錢而要求政府賠償的權利,也沒有非要政府買入自己大幅跌價的股票的道理。世界上也沒有任何政府會接受這種無理要求。在該份匿名廣告中,無論是指責政府入市,要求政府向因炒樓炒股而受到損失的市民作出賠償,還是附和歐洲議會攻擊「李嘉誠家族壟斷香港市場」,其論調都同民主黨的如出一轍。
當然,政府對於中小型企業的實際困難還是應充分重視和採取更多有效措施幫助解決,越是這樣,「民主派」就越難蠱惑人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