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記錄帳戶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簡體 
2000年11月3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評論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0-11-03] 政府推行積極的就業政策

工聯會顧問 李澤添

 特首第四份「以民為本,同心同德」的施政報告重點,與去年比較,除了教育相同外,還提出就業和扶貧。其中,就業政策基本上汲取了工聯會提出「就業優先的經濟發展策略」建議的精神,即在發展高科技、高附加值、高利潤產業的同時,要積極扶助勞動密集型產業,創造就業。今次施政報告就提出用二十七億元,創造約一萬五千個就業職位。對此,社會輿論和基層群眾普遍認為務實,反應良好。

 香港回歸三年多以來,特首的施政大方向是正確的,並取得可喜的成績。對發展高新科技,改革教育,提高香港競爭力,以適應知識為本的經濟發展,加快經濟復甦是值得肯定的。但是,過去施政最大不足在於未有把創造就業機會放在重要位置,對中小企業支援不足。今次施政報告有很大改變,基本回應了群眾的訴求,燃點了改善就業的希望。

全面落實就業政策

 一九九九年的施政報告,教育和環保是兩大重點,但仍然忽視就業。例如環保措施就沒有考慮對就業的影響,後來經發動要求發展環保工業,創造就業機會的簽名遊行,政府才開始重視發展環保工業。因此,去年的施政報告得不到基層群眾歡迎,這是完全可以預計得到的。

 由於種種原因,香港勞動人口增長速度驚人。按世界銀行報告,本港九零至九七年年均勞動人口增長率就達百分之一點九,較高收入國家的百分之零點七,高出一點七倍。加上絕大多數都是低文化、低技術移民,在知識為本經濟發展模式下,香港結構性失業將越來越突出。在一九九八年,工聯會就如何解決失業高企問題作出深入調查研究,指出就業與經濟增長之間沒有直接關係,關鍵在於採用什麼經濟發展模式。因而建議香港推行「就業優先的經濟發展策略」,解決發展知識型經濟與龐大低文化、低技術勞動力之矛盾。

 今次施政報告,特首終於承認就業和貧富懸殊是急需解決的社會問題,並提出一系列扶助就業,紓解民困的措施。雖然力度仍嫌不足,但已邁出正確的第一步,期待政府推行更多扶助就業措施,改善就業環境。

 就業不單是一個經濟問題,也是一個重大政治問題,外國有不少執政黨因為不能解決嚴重失業問題而下台。特區政府三年來雖然在多項重大事件都取得滿意成績,經濟亦恢復兩位數字增長,但為什麼社會仍有那麼多怨氣和戾氣呢?為什麼「長毛」以倒董為號召仍可以得到一萬八千多票呢?原因有各種各樣,但最根本是三年來失業高企,減薪凍薪,貧富懸殊加劇,加上又看不到前景,必然產生怨氣。希望政府深入研究總結這個現象。

扶助中小企業

 第一,扶助中小型企業,才能創造更多就業機會。不論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美國,還是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國家中國,有三分之二新增就業職位,都是來自中小型企業。美國克林頓總統上台後就撥出六百億美元作為中小企業的稅項優惠。中國也重視扶持中小企業,目的是要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創造更多就業職位,吸納大量剩餘勞動力。特區政府也應採取有力措施扶助本港中小企業發展。

 第二,施政報告提出成立中小企業委員會,表明政府開始重視扶助中小企業。工聯會與中華廠商會曾向特首提交《香港人力資源發展政策聯合建議書》,要求政府在扶持中小企業方面下奶牷A建議設立「工商發展銀行」,繼續推行「中小企業特別貸款計劃」,並負責管理、統籌現有各項支援計劃,例如五十億元「創新及科技基金」、「研究與發展基金」等。協助中小企業籌措資金,亦可為一些新興公司提供財務支援,鼓勵年青人創業。另方面兩會又建議政府要強化培訓與再培訓,提倡終身學習。並開拓培訓渠道,積極鼓勵商會和工會參與培訓工作。這些建議請政府有關部門考慮。

 第三,經濟發展策略何去何從?過去政府施政最大不足是輕視就業,低估其影響。認為只要經濟發展什麼都可以解決,失業問題自然迎刃而解。故採取自由放任態度,死抱積極不干預政策。這種觀點已被香港過去十多年實踐所否定,不能解決失業與貧富差距。希望有關行政當局採納以就業優先的經濟發展策略,我們相信,經過各方面合力下,失業高企和貧困問題會逐步得到緩解。

 總的來說,這次施政報告的特點,就是開始重視就業和扶貧問題。扶助就業雖然不能完全消除貧困,但可以減少失業,增加收入,讓廣大基層都可以分享經濟成果,增強內部凝聚力,穩定社會,消除戾氣,重建對政府的信心。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往上】 【下一條】 【關閉】
評論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