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記錄帳戶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簡體 
2000年11月9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評論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0-11-09] 社論:期望保持中美關係健康穩定發展

 華盛頓時間十一月八日凌晨,美國電視網宣布:共和黨候選人小布什在關鍵性的佛羅里達州超出戈爾,遂以二百七十一張選舉人票擊敗民主黨候選人戈爾。但隨即佛羅里達州選舉委員會稱根據該州法律,需要重新計票,戈爾撤回認輸電話,一些國家也撤回致賀電報,形勢變得極為微妙。至本報截稿時,佛州再計票選舉結果仍未公布,據說還要費些時日,舉世矚目的美國大選鹿死誰手尚需等待。

 今年美國大選創了不少歷史之「最」:花錢最多、兩黨候選人實力最相當、競爭最激烈、最具驚險性和戲劇性。選舉前兩人的民意調查難分伯仲,正式選舉計票過程中小布什與戈爾贏得的選舉人票交替上升,你追我趕,局勢撲朔迷離,佛羅里達州的計票周折和決勝州對陣雙方差距之小看上去頗有些驚心動魄,這是一個讓美國人感到漫長而緊張的雨夜。據稱佛羅里達州還有兩千張通訊投票尚需時日才能計出,而這些選票將最終決定戈爾和小布什的命運,屆時很可能只是幾百張選票的差距,「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屆時用這句話來形容雙方的差距也酗ㄛ偎L。此次大選競爭如此激烈,局勢如此錯綜複雜,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出現這種白熱化的情況,說明兩位候選人實力旗鼓相當,優劣互現,政策主張類似,選民難做取捨。小布什一舉拿下戈爾的老家——田納西州,對戈爾陣營是巨大的打擊,但民主黨保住了加州,在佛羅里達州的成績更是不俗,希拉莉還順利當選紐約州參議員。總體看來,共和黨似乎略勝一籌,因為它取得了參議院和眾議院的多數席位。

 中國政府冷靜沉穩地觀察美國大選。較早以前,中國領導人就公開表示對兩候選人並無傾向性,認為誰上台都差不多。外交部發言人在七日表態稱,美國大選是美國內政,無論誰當選,中國都希望他能夠以政治家的遠見來看待和處理中美關係,致力於保持中美關係的健康穩定發展,尤其是要恪守中美三個聯合公報所確定的各項原則以及美國政府所作出的有關承諾,妥善處理好台灣問題。中國網民的有關評價也相當平衡客觀。綜合各方面情況,中國認真但平靜地對待美國大選,這是自信和成熟的表現。

 國內外資深分析家普遍認為,戈爾與小布什的對華立場沒有重大差別。與以往美國大選不同,此次競選時中國問題未被炒作。全美範圍內轉播的一場競選辯論隻字未提中國和台海問題,這不意味未來的美國政府會減弱對中國問題的重視,但卻表明兩位候選人都無意對現行對華政策做「大手術」,都主張維持「一個中國」政策,保持對華接觸,維持台海現狀。小布什在競選時在中國問題上發出過一些刺耳的聲音,但從歷史經驗看,「屁股決定腦袋」,競選者與當選者是兩回事,美國總統的重大決策將基於對美國家利益的判斷,何況屆時會受到來自各方面的制約。

 美國共和、民主兩黨在對華政策上都做過好事,也幹過壞事,並無一定之規。共和黨人的尼克松打開了中美關係的大門,里根時期中美建成事實上的反蘇同盟,三個聯合公報中有兩個是共和黨總統拍板的。同樣,「六四」風波後對華制裁是老布什政府實施的,F-16戰鬥機也是老布什決定賣給台灣的。民主黨人卡特完成了中美建交的重任,但同樣搞了個不倫不類的《與台灣關係法》。如果說克林頓在發展對華關係問題上態度還算堅定的話,九六年台海危機出現時對中國的干涉和九九年的「炸館」事件,也同樣發生在他的任上。美國戰略學者說得很明白,美國政府在對華政策上一直是一個搖瞻ㄘw、充滿矛盾的角色。即使在兩黨對外政策比較一致的五十年代,美國政府在對華問題上仍然窘態百出,更不要說現在了。展望未來,美國政府仍要面臨不斷的磨合和考驗。中國與美國兩大黨及左右派都打過交道,經驗不可謂不豐富。

 台灣某些人心儀某位美國總統候選人,期盼之情溢於言表,發賀電也有些急不及待,險些鬧出笑話,有媒體直指這種心態很不健康,恰恰反映了執政當局地位和內心的虛弱。在地緣政治的大棋盤上,中國大陸擁有無可爭辯的實力,美國工商界更不會容忍政府使他們失去世界上最大的市場。不管誰當美國總統,都不可能讓中美關係破裂,也不會因為台灣當局的傾向而使美國的根本利益受到損害。台灣政局演變主要取決於島內政治生態的變化,台灣問題的最終解決基於兩岸的民心和政策取向,而不是美國的大選。台灣與美國交往已久,但對自身地位和美國的實用主義還是缺乏了解,或者說是自以為是、一廂情願。

 美國總統選舉是美國的事,他國尊重美國人民的選擇。但基於美國唯一超級大國的特殊地位,美國大選對世界影響不小,世界各國都非常關注大選結果,試圖對新政府的對外政策有所準備。與此同時,世界各國人民希望美國新領導人在國際事務中採取理性和負責任的態度,中國人民也希望中美關係能有一個比較平穩的發展,這種期望是非常現實、中肯的,值得美國新領導人和新一屆政府深思。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往上】 【下一條】 【關閉】
評論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