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記錄帳戶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簡體 
2000年11月30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副刊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0-11-30] 新病原誘變瘋牛症

放大圖片

英國一名少女,剛剛證實死於瘋牛症。

 瘋牛症帶給香港市民人心惶惶的新威脅,是繼禽流感剛剛平息後,出現的又一項恐慌。瘋牛症為非典型的克雅二氏症,確實為吃了感染的牛肉才染上,至於典型的克雅二氏症,與牛肉沒有任何關聯。

 克雅二氏症是一種腦部退化的病症,患者的腦組織變為海綿狀,引致腦組織死亡,患者的病徵包括失憶,喪失知覺,最後陷入昏迷狀態死亡。最近,法國的食品衛生部打算執行新規定,作為法國人嶽鄐W不可缺少的牛腸,會遭到全面禁止,這是為了避免牛腸成為瘋牛症的傳染媒介。

瘋牛症非病毒感染

 目前,本港患過此症的有近二十人,更由於兩名病人剛剛被證實患上此症,才引起市民高度緊張和重視。克雅二氏症和瘋牛症常常相提並論,由於瘋牛症為克雅二氏症的一個類型,並非病毒等感染,而是靠一種新發現稱作「普恩蛋白」誘變所引起的。

 布魯希納是在七十年代起,開始搜集與克雅二氏症相關的資料,根據所做過的實驗,從感染上該症的動物抽取腦液,再把腦液注射入原本健康的實驗老鼠後,可以引起同樣病徵,強烈暗示了此類病是經過病原感染。直至七十年代,布魯希納成弁瞻ぁX該病的病原,並證實該病原只含蛋白,而不含核酸,該蛋白於一九八二年正式命名為「普恩蛋白」。「普恩蛋白」一名音譯自英文的「Prion」。

普恩蛋白是新病原

 美國布魯希納(Prusiner),是全球研究「普恩蛋白」最具權威的科學家,撰寫過一篇「普恩蛋白引致神經退化」文章,文中提及普恩蛋白是克雅二氏症的病原,普恩蛋白誘變後才致病。在此值得澄清一點,普恩蛋白為何不是一般的病原?病原的定義是:有害的微生物,可摧毀身體組織,病原進入身體後,很短時間內就複製出無數倍,病原可干擾人體內的正常運作,而令病徵出現。

 在一般的教科書中僅可能提供四種病原類型資料,第一種是細菌,像引致霍亂、結核、黑死病等;第二種是病毒,像引致傷風感冒、天花、愛滋病等;第三種是真菌,像引致腳癬等;第四種是原生蟲,像引致瘧疾等症。然而,導致克雅二氏症或瘋牛症的「普恩蛋白」不列在四種病原範圍,因此屬於極新的病原。

複製過程不需核酸

 根據生物原則,核酸即是DNA,作為藍本,具備複製的能力,同時,核酸上記錄著蛋白質的密碼,生產相對應蛋白質信息。在複製蛋白質之前,必須先複製核酸,再通過核酸生產對應的蛋白質,因此,核酸有必要存在於中間步驟,否則就無法複製出蛋白質。

 從感染上瘋牛症的老鼠中,抽取出含普恩蛋白的腦液,再注射給健康的老鼠,會感染上同樣的徵狀,同時,受感染老鼠體內含有大量的普恩蛋白。這個實驗帶出了普恩蛋白相關的重要疑團,既然普恩蛋白的病原缺少相對的核酸,為何注射少量入老鼠後,可複製出那麼多呢?就是如此一個疑團,極不符合生物邏輯,給研究普恩蛋白的科學家們帶來極大困難。

人體內有普恩蛋白

 即使病原中無核酸,科學家也希望知道究竟人或老鼠中是否包含普恩蛋白相對應的基因,於是布魯希納首先分析了普恩蛋白的組成,從數個氨基酸組成分子中推算出核酸的部分序列,製成探針搜尋,看一下究竟老鼠內是否存在「普恩蛋白」對應的核酸排列,亦即是生產「普恩蛋白」的基因。

 結果發現,在正常情況下,人體、老鼠和很多動物體內都發現了「普恩蛋白」的基因,為何所有人和老鼠等本身就有此基因,也可以根據基因製造普恩蛋白,卻在一般情況下不發病,偏偏在感染情況下,才會發病呢?這又是一個新疑團。

普恩蛋白分兩種類

 經過進一步研究,發現儘管健康老鼠與患病老鼠內同時存在普恩蛋白,它們的化學成分不盡相同,患病老鼠內的普恩蛋白經歷過突變,有別於健康老鼠內的普恩蛋白。為此,科學家把普恩蛋白劃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細胞型」普恩蛋白(PrPc,其中,PrP指普恩蛋白,C全稱Cell,意即細胞),為健康的一類,人類和老鼠體內先天已經具有;另一種是「致病型」普恩蛋白(PrPsc,其中SC全稱Scrapie,與瘋牛病相似的症狀)。

 在另一實驗中,科學家們取得滿意的結果,實驗中,有兩組蛋白,一組是「細胞型」普恩蛋白,代表健康的人或老鼠;另一組是「致病型」普恩蛋白,代表發病的人或老鼠,科學家把兩組蛋白混在一起,結果發現,混合的蛋白中,已經全部都是致病的蛋白,兩者的分別在於結構的轉變。

誘變引致連鎖感染

 這個實驗得出的新結論是,「致病型」普恩蛋白具備誘變能力,意即是說,「致病型」接觸到「細胞型」後,會引誘「細胞型」改變,從而「細胞型」轉變為「致病型」,受到感染的個體還可以再感染其他個體,像感染上瘋牛症的牛,可以通過遭感染牛肉傳播,人類進食牛肉後會感染。

 這一系列緊密的實驗結果揭示了「普恩蛋白」是極特別的病原,一直到九十年代末期才能全部釐清。為了表彰其背後科學家的辛勤努力,於一九九七年,布魯希納獲頒諾貝爾生理和醫學獎,從年輕起的七十年代一直鑽研至九十年代末,領獎時,他已經五十五歲了。

對抗新藥有待開發

 由於瘋牛症一類疾病的成因在於普恩蛋白的結構轉變,如果開發新藥阻止這種轉變,就可以治好這類疾病。迄今為止,科學家利用蛋白質方法,可以準確診斷患上瘋牛症一類病的患者,但世界上仍沒有一種醫好這類病的良藥。

 今年八月,美國化學會在華盛頓召開的年會上,華裔科學家楊池明博士公布了瘋牛症的蛋白質密碼的研究成果,他認為,利用化學方法和電腦類比的結合方法,可對瘋牛症進行更深入研究,估計以他本人研究小組進度,最快可於未來三至五年時間內研製出可治好瘋牛症的新藥。另外,美國的國家健康部門的一個研究小組公布,於今年二月份對瘋牛症的研究有突破,他們發現了三種新的化學物質,比較患瘋牛症的老鼠生存的時間,服用過三種化學物質後,可延長發病後三倍的生存壽命。此項研究結果公布於本年二月的《科學》雜誌上。相信科學家對於瘋牛症已經有了深入了解,至於開發出有效對付此症新藥的一天,會是不遠的將來。

新 源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往上】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