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11-30] 改造民主黨從何入手?
譚君石
民主黨中央委員馮煒光在某報發表《改造民主黨 須棄反商反政府情結》,認為:﹁民主黨的確到了非改革不可的時候了,但民主黨可如何改革呢?其中有兩個心結是十分重要的。這包括廣交朋友的心結,與特區政府關係的心結,而這兩者又是互相關連的。」
必須改變損害港人利益立場
關於第一個「心結」,馮煒光認為,「民主黨一副反商形象,令人望而卻步,也令民主黨在香港這個經濟城市成為邊緣一族」。又指民主黨「口中除了民主法治,還是民主法治,好像香港是一個沒有經濟的城市一樣」。此外,馮煒光還批評民主黨不重視知識界的聲音。
馮煒光以上的話,明確指出民主黨反商界、不關心基層市民、疏遠知識界,並承認民主黨在香港已成為「邊緣一族」。民主黨今日為何孤立如斯?
這當然並非如馮所說,通過解開「廣交朋友」的「心結」,就可使民主黨簡獢u日漸自我邊緣化」的處境。民主黨之所以與本港商界、基層市民和知識界敵對和疏離,根本原因是民主黨的所作所為,違背了廣大市民的願望,損害了香港各階層的共同利益。
回歸三年多以來,民主黨不僅沒有做過一件有益於本港任何階層的好事,相反是不斷在做損害香港各階層利益的壞事。例如,在金融風暴中,當特區政府果斷入市反擊國際大鱷掠奪港人財富時,民主黨公然為大鱷張目,指責政府入市行為,這種露骨的資敵行為,完全是對全體港人利益的大叛賣。民主黨一直指責政府入市購入藍籌股,是偏幫富商和大財團,這種指責極之無理。國際大鱷沽空的就是作為恆指成份股的藍籌股,政府只有購入這些成份股,才能穩定股市。況且,香港普羅市民大都持有藍籌股,政府購入藍籌股,實際上也是捍衛普羅股民的利益,豈可指為偏幫大商家?金融風暴戳破港英遺留的泡沫經濟之後,民主黨又煽動和組織一些炒股炒樓者向政府索償、向地產商踢契,甚至到長實集團所在華人行門前上演街頭劇,侮辱李嘉誠,企圖藉此挑撥市民與工商界的關係,分化社會和製造矛盾。民主黨這種與工商界為敵的立場與行為,引起了工商界的極大憤慨。
再如,當本港因居港權的判決而面臨一百六十多萬移民壓境之時,特區政府通過廣泛諮詢民意,決定提請人大釋法化解人口危機,但民主黨卻竭力反對,誣衊為香港「法治末日」,完全罔顧香港社會經濟會因巨大的人口壓力而崩潰,這完全違反了六百多萬港人的利益。實際上,民主黨亦因反對人大釋法而大失民心,當時的一項調查表明民主黨的民意支持率因此遽降十個百分點。
在「鍾庭耀事件」中,民主黨煽風點火,推波助瀾,大肆加以炒作。該事件中鍾氏出賣恩師,學生圍鬥校長,一度使港大和香港知識界人人心寒。民主黨又只知搞對抗政治,在經濟民生方面一竅不通、漠不關心。過去,已有人批評民主黨是經濟盲。民主黨根本不重視知識界和專業人士對本港金融、經濟、科技、教育等等方面的意見。民主黨對知識界的疏離,使民主黨在其經濟民生政策上帶有明顯的「反智」傾向。
可見,民主黨若要改善與商界、基層市民和知識界的關係,首先要維護他們的利益而非損害他們的利益。
必須改變敵視基本法立場
關於民主黨的第二個「心結」,馮煒光認為:「要更進一步開拓空間,民主黨必須揚棄﹃逢政府必反﹄的形象。與行政機關各走極端,在現時的政制設計下,只會令雙方各不相讓,兩方皆輸,市民又沒有得益。最近一次立法會選舉的結果已清楚告訴我們,市民要求我們為他們解決問題,而不是製造更多爭吵!」
其實,民主黨「逢政府必反」,並非是由於基本法的政制設計所導致,而是由於民主黨堅持敵視基本法、敵視「一國兩制」的錯誤立場。民主黨在回歸前就聚眾焚燒過基本法,民主黨主席李柱銘在回歸前把香港回歸中國,污衊為猶如把五百五十萬猶太人交還納粹德國,並聲稱香港最好再做三百年殖民地。回歸之後,民主黨敵視祖國與基本法的立場並未改變。由於回歸後「逢中必反」已失去市場,民主黨遂轉為「逢特區政府必反」。「逢特區政府必反」的要害何在?就是要推翻基本法。今年夏季以民主黨為主的政治勢力掀起亂港倒董逆流,公然提出要像台灣選舉一樣,把他們不喜歡的領導人趕下台,公然聲稱「台灣能,香港為何不能」,就徹底暴露了他們企圖推翻基本法,企圖將香港變為外國勢力和台獨勢力控制的政治實體的險惡用心。
可見,改造民主黨,如馮煒光所說,民主黨須棄反商反政府情結,這是遠遠不夠的。改造民主黨,須從徹底改變民主黨敵視基本法、敵視「一國兩制」的政治路線入手。否則,空談廣交朋友和改善與特區政府關係,不啻為緣木求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