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12-08] 社論:停賤價推地 利樓市復甦
地政總署昨日拍賣兩幅地皮,最引人注目的是西九龍填海區海帆路的地皮,這幅地皮面積頗大,達廿一萬七千四百呎,可建八幢商住大廈。拍賣之前,各大地產公司紛紛表態,表示有意競投,氣氛樂觀。但是,拍賣官開價之後,三分鐘居然沒有地產商承價,只有淘大的代表舉手,再等五分鐘,仍無人出價,終於以二十五億八千萬元底價成交,住宅平均樓面地價為每呎一千七百元,加建築費成本為三千元一呎,建成後如售四千二百元一呎,利潤可觀。
這次拍賣,反映了地產商抱有幻想,仍以為西九龍地皮可以像年初那樣低價推售,樓面一呎一千二百元即可以買走。年初的西九龍賣地有點古怪,只得一家地產商出價,一口價便成交,事後才透露另一家地產商可分得一半權益,避過了兩間地產公司競相出價的局面。
地政總署總結了年初賣地底價訂得太低的教訓,昨天早上開會將海帆路的地皮底價訂高,比年初訂高五成,使任何商人也不可能低價把土地買走。地政總署總產業測量主任譚明德指出:「雖然只有一家發展商參與競投,但反應不算差,價錢也不算低。調高底價是適當的。土地是政府寶貴資源,一定要以合理價推出,不可以賤價推售。」地政總署這種態度,是對公眾負責的表現,也體現了政府不會讓地價被推低的決心。地產商如果想投地,就應該考慮以合理市場價格買入。
當前,香港的消費力下降,內需有待加溫。而影響內需的一個因素,便是樓價不斷走低,使小業主出現「負資產」。在此心理影響下,市民不欲消費,不願購樓,通縮亦告延續。假如政府再低價推地,地價下跌,將會牽動現樓價格下跌,形成惡性循環,對地產商沒有好處,對住在自購物業內的三百萬市民沒有好處,對政府的庫房收入更沒有好處。
土地是六百多萬港人的公共財產。低價賣地,其實是使市民的公共財產貶值。
政府是土地供應者,控制住供應量,維持供需平衡,防止資產貶值惡化,促進經濟復甦,是當前之要務。未來一年有四萬個私營住宅單位在市場推出,這是私商在九七年前大量投資房產所形成的局面,為免供求失衡,特區政府將不會再低價供應土地,這有助過多的住宅加快消化,也向有意置業的投資者傳遞一個信息:樓價不會再下跌,低賤地價、低賤樓價並非政府今後的政策。
賣地是庫房收入主要來源,賤價賣地只會使財政赤字擴大,財赤又帶來了政府為平衡收支而要加費加稅的壓力。控制土地之供應量,穩住地價,不僅有利物業市場健康發展,也有利消除政府入不敷支創造條件,順應市民場的不願看到加價加費的訴求。
事實證明,特區政府很小心地處理市場平衡和啟動內需的各種因素,回應市民希望消滅通縮,早日加薪的期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