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1年7月31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副刊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1-07-31] 天聲人語:海上絲綢之路的遺物\

孫立川

 前些日子應泉州少林寺之邀,為禪宗最早之史書《祖堂集》重印為線裝本作編校工作。編餘,常於中夜冥思,想起這麼一本南唐時代的禪宗史書,本已佚失在變亂與滄桑之中,卻傳奇地傳入朝鮮半島,在高麗朝得以翻刻,八百年風風雨雨,居然又於上世紀初被發現,再還諸中國故土。

 晚唐以後,許多新羅僧如日本的遣唐僧一樣,乘船踏浪西來中土,求取佛教東傳的經籍,可以想見,一隊隊的僧侶搭乘渡海木船,冒著在驚濤駭浪中沒頂的危險,前仆後繼地前來中國取經、學習,這些帆船與商旅之船構成了海上絲綢之路的航線上的風景,文化交流的紐帶也正是由這點點帆影所結成的。泉州是宋元時期的對外貿易大港,被譽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一般而言,海外交通史上較注重海上絲路與西亞、東南亞、歐洲方面的關係,日本人則辯稱這條海上絲路的終點是在奈良,我以為泉州與東亞、東北亞的關係確不容忽略。今關西空港所在地的大阪泉洲灣,就是因為該處與泉州的海上交通關係而命名的。至於朝鮮,更有干係,佛教傳往日本,就是經由朝鮮半島再延伸至東瀛的。因而,《祖堂集》能夠保存下來,實在應歸功於這條海上絲路。

 在這條航路上,因當時的航海技術落後,氣象原因掣肘等,一定有不少漁船葬身魚腹。這使我想起二十五年前,在韓國金羅南道新安郡智道面防築里沖合,曾發現一艘元代的中國沉船,韓國的考古學者在沉船中發現了大量的陶瓷、漆器、金屬製品及香料。這些被發現的海底遺物於翌年在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公開展出,引起全球考古界矚目。在沉船中發現了大量的元代的銅錢——「至大通寶」,在裝載這些遺物的木箱上有木札,以毛筆寫有「至治三年」(公元一三二三年)、「東福寺」字樣,因而推定此船當於一三二三年中開出。但亦有人懷疑此船中所載物而推定稍遲才發船的。韓國學者認為可確定是在元代十四世紀前期所沉沒的。

 在這次海底遺物中最引人興趣的乃是大批的中國陶瓷,其中尤以青瓷最多,青白瓷及白瓷次之。青瓷多為花瓶、香爐、碗的品類,中亦有備受日本學者青睞的「砧青瓷」花瓶。而我最感興趣的則是這些文物中的黑釉陶器中的「建盞天目」,全部約有五十個左右。所謂的「建盞天目」是一種茶碗,因產於閩北建陽一帶,興於宋代,習稱「宋代建窯」。建盞是宋代,尤其是南宋時飲茶用的專用茶碗。宋人喜飲的茶是抹茶,這也是今之日本茶道的濫觴。修建泉州洛陽橋的蔡襄寫的《茶錄》中就記有「抹茶法」。所以建盞與抹茶一齊傳入日本,八、九百年來一直為日本人所鍾愛。關於建盞,這篇小文不能多論,日後有機會再作評介。我注意到新安沉船中的建盞,大都完好無缺,它們已成為韓國中央博物館的藏寶,這些宋元時代的黑釉陶瓷,或許可證明這艘沉船是從元代天下第一大港的泉州發船的,起碼該船去過泉州。當然這也許只是想當然耳。轉念一想,那本《祖堂集》要是也由搭乘此船的高麗僧侶攜去,恐怕已無建盞的幸運,早就魂斷海底,哪有今日重見天日,讓吾輩復而視之之機也?!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往上】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