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08-21] 失業上升 方向不明
■斯遠
政府昨日公布最新失業率為百分之四點七,上升零點一個百分點,失業人數為十六萬五千人。政府發言人表示,由於逐漸受到經濟放緩的衝擊,失業率可能會進一步上升。
政府統計處的數據顯示,失業率上升,主要出現在裝修及保養工程業、零售業、飲食業和酒店業。正如恆生銀行經濟研究部高級研究經理關永勝指出,香港正同時面對結構及周期的經濟問題,八十年代,工廠北移曾令百多萬工人面臨失業,但服務業乘時吸收了大量人才,但現時連服務業都北移,令人擔心香港經濟再轉型也未必可以吸收剩餘的勞工。
香港現時的人力資源結構,適應知識經濟型的人才極少,絕大部分勞動人口是由製造業淘汰至傳統服務業,而現時又被服務業所淘汰。如果失業上升只是周期現象,市民捱一捱可以渡過,但如果是結構性的失業,而未來的經濟體系又不能再次大量吸納本地勞動人口,那麼,就會出現一方面是結構性失業不斷上升,一方面是經濟發展方向不明,這樣,香港經濟和港人信心便會雙雙墜入低谷。若絕大部分港人未來生計沒有著落,政府便有責任指出經濟的發展方向,使市民知所因應。
《信報》上周六社評提出,香港要擺脫困境,起碼要完成三大任務:一是降低成本,二是改革公營機構,三是要為經濟增長找到新的「火車頭」,第一點和第二點是政府可以做的,第三點則是私人部門要努力的方向,政府可做的不多。上述觀點頗有見地,惟第三點認為香港政府向來不會主導市場發展,因而可做的不多,似乎認為政府的「積極不干預」政策仍須保持。
筆者則認為在經濟全球化和全球經濟進入衰退期,以及中國入世及香港面對經濟結構轉型和不景的情況下,「積極不干預」政策已經過時。政府雖然不能主導市場發展,但卻可能為市場發展創造條件和指出方向。
現在的情況是,政府在降低成本、改革公營機構和為經濟增長尋找新「火車頭」三方面,均方向不明。
香港成本貴的一個重要因素,是政府成本貴,但在此情況下政府仍決定給公僕加薪百分之四(增大開支四十億元),此舉或可激勵公僕士氣,但對香港降低成本的努力,不啻雪上加霜。而擴闊稅基之十三項建議,與降低香港營商成本的方向亦背道而馳。近期雖有幾個公營機構小規模裁減冗員,但如果不按量入為出原則調整公務員薪酬以及大刀闊斧改革公營機構,把政府服務私營化,高成本將陰乾香港經濟。
至於在為經濟增長尋找新的「火車頭」方面,特首在過往四份施政報告中均提出美好的藍圖,可惜是未有落實的機制及可行性。例如港粵在河套區建高新產業基地的計劃,因雙方土地業權之分歧而胎死腹中。港粵全盤跨境交通銜接計劃,又因港方落馬洲支線被環保署否決而落實無期。而開徵陸路離境稅建議之提出,亦與加快港粵社會經濟融合的方向相悖。例如社會各界人士均指出發展物流業是香港經濟新的增長點,但政府在兩地交通銜接和關口疏通方面並未積極創造條件。
現時情況是,政府「積極不干預」還算好,若「消極阻遏」及任由橫生枝節,香港經濟發展方向就將更加撲朔迷離、前景不明。
暫時的經濟不景周期及失業率上升,並不可怕,可堪憂慮的是香港經濟發展的方向不明,前路茫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