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1年9月1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評論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1-09-01] 文匯社評:在逆境中求變求新

 政府昨日發表上半年經濟報告,第二季本地生產總值較去年同期僅實質增長百分之零點五,較第一季百分之二點三的增長進一步放緩。由於全球需求萎縮,外貿第二季較去年同期整體實質上下跌了百分之一點九。預計全年生產總值的增長只有百分之一,比五月時估計的百分之三下降了兩個百分點。美國經濟的放緩,本港投資顯著減少,大大削弱了內需,預計今年的通縮會由負百分之一變為負百分之一點三。香港已經連續四年陷於經濟低潮,這是由於外圍周期性調整和本港經濟轉型所造成的。在九七年之前,香港長期推行高地價政策,以資產增值的方式帶動經濟增長,其後遺症今天已經充分暴露:香港的產業基礎太過狹窄、工資成本太高、科技人才太少、勤奮刻苦的勞工質素下降,現在正是喚起香港人的危機感的時候,只要大家正視問題,著手解決,敢於革新,敢於求變,團結奮鬥,充分利用香港的優勢,香港一定可以走出經濟低谷,再創繁榮。

 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到來,必然使香港與內地的生產成本逐步趨同,如果兩地生產相同的商品,生產工序必然北移;倘若採取法律和行政的保護主義措施,有些行業將會在香港消失;如果香港勞資法例太苛刻,投資者在香港結束業務的決心更大。因此香港產業非轉型不可,香港只能發展高附加值的產業,經營內地無法與香港競爭的產業,揚長避短,才可防止惡性競爭。香港完全可以同廣東省進行協商、分工、合作,融入珠江三角洲經濟體系,取得雙贏的局面。

 在這個產業大轉變的時刻,需要政府發揮領航的作用,政府應該向工商界指明道路,香港與廣東的邊界角色是什麼,香港的產業政策是什麼,香港的移民政策是什麼,香港的稅收政策是什麼,香港將會有什麼大型基建,什麼行業會有稅務優惠,香港的大學將會培養什麼樣的人才,當商界明確知道經濟方向時,投資也有方向,形成聚匯效應,新興的產業將會如雨後春筍冒出來。

 在下一個二十年,中國大陸有機會發展成為全球第二大的經濟體系,香港必須充分利用內地市場,開拓商機,只有這樣,香港才能保住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也就是財政司司長梁錦松所說的「背靠祖國,立志世界」。香港必須在中國的經濟發展中作出自己的定位,以自己的優勢開拓產業,並朝著這個方向培養自己的人才,壯大自己的企業,才會有光明的前途。

 香港和廣東是一家人,什麼都好談,合作則兩利。假如把粵港之間的邊界看成是一條鴻溝,看成是肥水不流別人田的分水嶺,那麼合作就會口惠而實不至,錯過了產業轉型的機會。最近,香港的一些地產商已經站了出來,要求二十四小時通關,讓人員和貨物暢通流動,這樣有利於香港經濟復甦,也有利於完成香港地產業的調整。

 通關的安排必然有得有失,我們應該估量一下得益大還是失利大,關卡暢順當然會引起部分港人北上消費,但香港得到的更大利益是:大量內地富裕人士會南下消費,大量跨國公司會利用香港作為基地派出人員管理設在廣東的企業。更重要的是,香港若要發展高附加值的行業,香港必須處理好經濟上的邊界,讓資金和人才流進來,讓工資低的人搬到租金便宜的地方居住,減低香港成本,其最後結果是產生高效率的市場調節作用,使香港保持最大的經濟活力,保持競爭的靈活性。倫敦和紐約就沒有經濟邊界的局限性,香港可別劃地為牢,縮小自己經濟發展的空間。

 香港人一向善於克服逆境,在逆境中發揮拚搏精神,求新求變,暫時的困難是對香港人的激勵,只要堅持終身學習,更新自己的知識,提升自己的職業技能,敢於開拓新的領域,一定可以渡過難關。

 事實上,香港克服這次經濟困難的條件很多:第一,我們背靠著經濟蓬勃發展的內地,擁有龐大的腹地和市場。第二,特區政府已經制定不少措施推動經濟轉型,因此香港的經濟表現比日本、台灣、新加坡、泰國都要好。第三,跨國公司繼續在香港設立亞太總部,看好香港的前景。第四,香港的法制健全、外匯自由、信息靈通,政府廉潔,有利於發展知識型經濟,保障知識產權。第五,香港既擁有內地的商業網絡,也擁有歐美的市場關係,在貿易、金融方面佔有優勢。第六,香港善於把信息技術變成創新產品,這方面的人才是內地不可比擬的。

 只要認清形勢,發揮優勢,團結奮進,香港一定能開創新的經濟局面。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往上】 【下一條】 【關閉】
評論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