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1年9月4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評論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1-09-04] 文匯社評:緩和樓市供過於求方向正確

 政務司司長曾蔭權昨日舉行房屋政策記者招待會,宣布採取停售居屋十個月、檢討申請者入息上限、增加置業貸款等措施,解決住宅供過於求的問題。政府能接納民意,從善如流,大受居民歡迎。所有實事求是的人都看到,為了穩定香港的經濟,政府採取了許多措施,提高市民的信心,減少一些無效率的公營部門的供應,避免資源錯配浪費,推動經濟復甦和產業轉型。現時政府處理經濟事務的方向是正確的。

 香港住宅價格不斷下跌的原因,是九七年前港英執政遺留下來的「攤子」所造成,當時港英政府限制樓宇和地皮的供應,使每年的樓價上升一成半到三成,同時也推高了工資,當地價到了高不可攀的地步,就必然會出現大調整。九七年之前,公營部門和私營部門都對將來樓市非常樂觀,全力全速增加住宅建設,而樓宇的建築周期約四五年,供過於求的情況終於在近年出現。與此同時,香港受金融風暴和世界經濟一體化影響,居民失業上升,收入減少,飯碗朝不保夕,買樓意慾大降。一方面是住宅供應量大增,一方面是買家越來越少。此時再繼續把居屋推出市場,只會令私營物業價格大跌,使更多的小業主變成負資產人士,連鎖反應之下,銀行的按揭資產亦會出現大量壞賬,影響香港金融穩定,也嚴重損害香港的消費意慾。所以政府的政策是從大局出發的,可令香港各方都得到好處,即使是沒有能力購屋的市民,只要香港經濟情況不再滑坡,他們的就業機會自然會多些,工資收入也會穩定一些。

 在此艱難時刻,香港各階層人士同坐一條船,利害與共,停售居屋對各個階層都有利,若把穩定樓價的措施硬說成是向富有階層叩頭,是完全沒有理由的。

 當然,政府採取局部的措施並不能改變全球經濟的大氣候。樓宇的價格受各種因素制約,這涉及香港人的收入水平和出口業績、香港的移民政策、香港的匯率水平、香港產業轉型的速度、香港與廣東的物業地產的價格發展對比等等。港人在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年年加薪在百分之十左右,通脹率很高,所以足可支撐樓價逐級上升,今天則企業裁員減薪,連續幾年出現通貨收縮,購買物業保值的客觀需求不再存在。近年來,有人支持無證者賴在香港爭取居留權,每年從內地有五萬人來港,多數都是低收入低文化人士,有些人來港之後便要申請綜援,而內地專業人士和擁有大額資產人士則被限制入境,這當然對穩定樓價沒有任何幫助,反而增加了對公屋和福利的需求。倫敦同樣是國際大都會,由於富有人士不斷搬入倫敦,倫敦房產價格企穩,物價壓力之下,低收入人士紛紛搬出倫敦,但香港沒有倫敦那樣的人口流動機制。近十年來,港元因為聯繫匯率的原因,不斷跟隨美元升值,作為港元資產的住宅物業其實也在升值之中,但香港的出口業競爭力下降、業務收縮,港人賺得的金錢減少,故買樓的購買力也在下降,所以樓價下滑抵消匯率升幅。假如香港產業轉型加快完成,人人充分就業,人人都加薪,香港的物業就會重返上升軌道;如果轉型速度太慢,步履蹣跚,那麼樓市復甦的速度就會慢如蝸牛,調整期也變得特別漫長。

 近二十年來,中國開放改革成功,經濟蒸蒸日上,內地人民財富不斷增加,內地商品豐富,價格低廉,吸引香港人紛紛北上投資創業、購置物業。所以,把香港的住宅價格的變動,說成是居屋供應過多一種因素所造成,是不夠科學的。

 當然,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浪潮之下,香港住宅價格高過深圳十倍的情況不可能長期維持。從長遠來說,要想香港的物業價格走上健康持續發展的軌道,香港就不能再以「大香港主義」處理港粵經濟合作問題,令香港逐步變成孤島。應該看到粵港兩地的經濟關係已經發生質量的變化,香港依靠內地的因素越來越多,內地依靠香港的因素逐步減少,香港應該作出主動,同廣東省磋商兩地經濟合作問題,兩地城市功能各有分工,揚長避短,互補不足,避免產業重疊,惡性競爭,香港才有持續繁榮的前途。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往上】 【下一條】 【關閉】
評論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