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1年9月8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評論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1-09-08] 文匯社評:要有憂患意識但勿妄自菲薄

 財政司司長梁錦松表示,從外面看香港經濟會樂觀一點,而港人反而看得悲觀一點,他呼籲港人勿妄自菲薄,太悲觀反而失分寸。

 梁錦松的觀點蘊含哲理,其呼籲也很有必要。宋代文豪蘇軾有詩「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就很能說明從外和從內兩個角度看香港經濟為何有所差別。其實,港人如果將視野擴大一些,從香港仍有的許多優勢,特別是背靠祖國的獨特地位看問題,就可發現香港經濟儘管面臨種種挑戰和困難,但前景仍然是開闊和樂觀的。

 全球經濟放緩和香港進入結構性調整,對香港經濟發展影響越來越明顯,特區政府已將原來經濟增長預測的百分之三,調低至百分之一。與此同時,私營企業乃至公營機構為「瘦身」求存,紛紛裁員、減薪或凍薪,失業的威脅已從普羅大眾蔓延到中產階級,再加上在轉型中新的經濟增長點還未出現,這使社會的悲觀情緒有所滋長。

 但是,如果把悲觀情緒積極地轉換為憂患意識,則是一件好事。克服悲觀的最好辦法,就是切勿妄自菲薄。既要有憂患意識但又不妄自菲薄,就必須客觀看待困難和分析優勢,同時還要恢復和發揮港人戰勝逆境的種種優良傳統和作風。

 香港目前雖然面對高成本、經濟基礎狹窄、結構性失業、樓市呆滯、消費疲弱、財政開支高企及邊界阻礙等困難,但香港仍然存在許多優勢,這些優勢不僅可化解香港經濟發展的阻礙和困難,而且可使香港在經濟全球化和國家迅速發展的格局中搶佔先機,順利實現第三次轉型。

 除了許多固有的優勢外,香港最大的優勢,是背靠祖國,以及港人過往長期形成的堅韌踏實、刻苦耐勞、靈活應變的優良傳統。

 中國經濟持續穩健發展,特別是即將加入世貿,使中國成為最有潛力的市場,世界各國都在積極乘搭中國經濟的「順風車」,由於香港處於背靠中國和溝通世界的橋樑和中介地位,這正如朱鎔基總理指出:「中國經濟好,香港壞不了。」例如去年在香港設立地區總部和辦事處的跨國公司由二千五百家增加到三千家,這一趨勢說明跨國公司紛紛將香港作為進軍中國市場的集結基地;去年海外商人直接在香港投資六百四十億美元,當中很大部分是為在內地進行的投資活動而籌集的資金。這充分證明了香港包括法治、資訊自由、公平競爭、完善成熟的市場運作等在內的優勢和吸引力,港人切勿輕視。

 香港背靠祖國的另一大優勢,是內地特別是珠三角的經濟繁榮,為香港與內地的經濟合作乃至更高層次的整合,提供了良好的條件。珠三角已成為世界最大的製造業基地,港粵兩地「前店後廠」的模式不僅將深化,而且香港將依托珠三角,以自己的意念、創新和設計,發展成為多個高增值行業的中心,並進一步鞏固其金融、航運、旅遊及物流中心的地位。香港的外匯自由、法律制度、商業營銷技巧和國際商業網絡,也是內地城市所取代不了的。

 當然,這一切優勢的發揮,還必須結合發揚港人一貫的優良傳統。香港曾經歷內地被禁運、石油危機、回歸轉折及亞洲金融風暴衝擊等考驗,但港人均成功地經受了考驗。儘管一度出現的泡沫經濟和炒風,侵蝕了港人的優良傳統,但是,一朝發達、紙上富貴、坐等資產價格膨脹的幻想,在嚴峻現實面前已失去基礎,重新發揚港人自強不息與靈活應變的優良傳統,亦已成為社會共識。既要有憂患意識而又不妄自菲薄,港人將團結一心,全力以赴去戰勝逆境。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往上】 【下一條】 【關閉】
評論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