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09-08] 新加坡給香港的啟示
■鄭宇碩 香港城市大學政治學講座教授
董建華領導的特區政府非常重視新加坡的經濟。除了教育和房屋方面,新加坡尚有不少地方值得我們借鏡思考。
面對一九九七、九八年的經濟挫折,新加坡政府在九九年銳意利用討論迎接新千禧年的挑戰來營造社會的共識,增強國民的凝聚力。政府大規模地諮詢國民對未來發展的意見,以形成全國面對下一世紀的藍圖。
政府提出「每一個新加坡人要重視」這樣的口號;總理吳作棟更倡議在強迫教育的框架下幫助每一位學童實踐他的理想。政府甚至提出「市民社會」、「活躍的公民」這些理念。
針對全球化經濟轉型造成較高失業率較大貧富差距的負面影響,政府主動地表示重視每一個國民,願意聆聽每一位公民有關未來發展的意見,自有其重大的意義。
其實,新加坡早在九七年已經成立以教育部長為首的新加坡二十一世紀委員會,下設五個課題委員會,希望在以下五個兩難的局面求得平衡:(一)追求全球化/區域化和以新加坡為家;(二)在生活上減壓和維持不斷追求卓越的拚勁;(三)吸引外國優才和照顧新加坡人;(四)老齡國民的需要和新一代的理想及訴求;(五)諮詢和共識相對於果斷迅速的行動。
這些課題委員會透過小組討論、研討會、論壇等種種途徑接觸了六千位新加坡公民,耗時一年以上。
作者無意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舉例而言,新加坡人和香港人自然會擔心引進外國優才會影響到本地人的就業,但港府顯然未有很好地照顧市民這方面的憂慮。
港府高官遇到大問題要解決,例如香港的長遠發展策略,典型的做法就是從「來來去去的三四百人」中委出一個政府信任的諮詢委員會。其成員日理萬機,既要照顧自己眾多的業務,又要承擔不少公職,自然無暇兼顧,於是就以投標方式,把工作交給一間非常有名氣的國際顧問公司。本港社會如何參與其事,當然不在考慮之列。
新加坡政府動員國民的力量是港府所不能望其項背的;而這龐大的動員力量也不一定是本港市民所能接受。但理解香港市民的感受,真正用心聆聽民意是絕對必要的。當市民對官商勾結頗有懷疑,貧富懸殊日趨明顯之際,政務司司長還在呼籲商界踴躍參政,那就真的不知道港府是怎樣去掌握社會的脈搏了。
對香港未來的發展,港府也不一定要像新加坡一般訂出一份詳細的藍圖,但方向要明確,政府的角色要清楚。政府要主動地劃定框架,讓市民了解什麼是對政府合理的要求。
我們不知什麼是「小動作」,但港府千萬不要再搞公關伎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