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1年9月11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評論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1-09-11] 政府應盡快調整落實經濟政策

楊孫西 全國政協委員

 日前,香港的主要銀行兩度調低了本地經濟增長預測。行政長官董建華坦承,香港正面臨經濟結構調整,經濟會繼續疲軟,失業率還將上升。這些跡象表明,香港經濟形勢可能比預想的還要嚴峻,港人將面臨一段漫長而痛苦的經濟衰退期,這已是不爭的事實。對於香港經濟衰退的原因,專家學者以及政府官員的分析莫衷一是,但大都強調外部因素,即歸咎於亞洲金融風暴,令整個亞洲地區出現經濟調整。日前在愛爾蘭訪問的國務院總理朱鎔基在接受香港記者採訪時,就香港經濟提出看法,精闢地指出應注意內部因素,即港人要團結,政策要民主討論,但不要「議而不決,決而不行」。朱鎔基總理的看法值得港人認真反思,真正從主觀上找出擺脫經濟困境的問題所在。

發揮優勢 找出問題

 香港經濟開始走下坡,例如從事貿易、航運、運輸的出口貨物逐月減少;投資進一步萎縮。不過,在過去幾個月,歐美經濟不景的情況下,仍然有一百多家企業選擇在香港開設地區總部,原因正是因為香港在地理位置上,處於世界上經濟增長速度最快的中心,有利於進軍中國大陸,而且香港在法治,及金融、資訊業等服務行業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這是港人走出經濟困境的信心所在。在經濟呈衰退趨勢之時,保持信心、同舟共濟是非常重要的。

 面對經濟困境,首先必須找出存在的問題,並對症下藥,方能作出正確的決策。本人認為目前香港主要面臨以下幾項困難:

 ——香港已經出現和將持續出現的結構性失業問題趨嚴重,失業率接近百分之五,預料短期內有上升趨勢,對勞工市場可能造成一定的衝擊。其實,失業問題近幾年來一直困擾香港,引起社會各界人士關注,紛紛出謀獻計。特區政府業已正視失業問題,有遠見地提前供應職業崗位和再培訓計劃,市民應予以肯定。香港實施的是自由經濟,政府可以發揮的空間畢竟有限。因此,解決失業問題須採長短期的措施。政府提出解決失業問題的措施亦不可背離自由市場的經濟規律,應在研究政策指引上下功夫,以引導和促進香港市場經濟健康、迅速地發展。

 ——香港長期推行高地價政策,以資產增值的方式帶動經濟增長,因而造成產業基礎狹窄,競爭力減弱。一個完整的經濟結構,應包括資訊、金融、生產和流通。本港由於經營成本持續高企,形成生產環節基本外移。要根除這個空洞,就必須對症下藥,徹底改善經營環境。在本港作為一個自由開放型的經濟體系下,政府可謂「心有餘而力不足」,但可從政策上進一步紓緩銀根,以避免更多中小型企業倒閉。同時,應重點扶持有發展前景的行業,率先進行部署,提高香港的競爭力。

短期措施刺激經濟

 ——中產階級普遍存在房屋成負資產問題,影響其消費能力。房屋在香港扮演一個關鍵角色,特別為政府帶來收入,推動零售市場,及為其他金融、法律、建築業起一個推動的作用。行政長官定下十年內令七成家庭有自置居所的目標,出發點是好的,但是推行過急。面對當前逆境,政府應在政策上迅速調整,調低目標至過去十年平均建屋水平,令市場回復信心,待三年或五年後才再作檢討。

 不可否認,經濟結構轉型帶來的衝擊影響長遠,走出困境主要靠港人奮發自強、靠市場靈活應變。不過,政府施政是一個重要環節,包括推出刺激經濟的短期措施,以及制訂促進經濟成功轉型的長遠政策。顯然,短期的刺激經濟措施可收治標之效,本人認為以下三方面可作特別考慮:

 第一,與內地有關部門磋商,取消入境配額簡化內地來港旅遊簽證手續。據統計,去年訪港旅客高達一千三百萬人次,居亞洲之冠,為香港帶來六百一十五億港元的收益,為香港賺取外匯最多的行業之一。由此可見,香港旅遊業市場潛力龐大,發展前景誘人。

 由於內地市場極具潛質,去年內地來港旅客達二百二十多萬人,且消費水平已遠遠超過美加和台灣遊客。為進一步拓展內地旅遊市場,吸引更多內地人來港旅遊,政府應與有關部門磋商,取消入境配額,增加商務簽證,延長遊客在港有效簽證期,縮短和簡化旅遊簽證手續。另外,在有人事擔保下,可讓珠三角和福建地區的遊客免簽證來港。

 第二、與中央有關部門磋商,開放港深邊境,大力發展跨境交通運輸。香港回歸祖國後,實施與內地不同的資本主義制度。隨著內地經濟的高速發展,香港經濟越來越依附龐大的內地市埸,兩地合作的層次也越來越高,而港深邊境關卡事實上已成為有礙兩地經濟發展的經濟邊界。因此,建議港深邊境實行二十四小時通關,讓人員和貨物跨境暢通流動,這樣有利於加強兩地的經貿合作,促進香港經濟復甦。

 第三、大力發展物流業,使之作為香港經濟新的增長點。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將作出「開放分銷服務市場」的承諾,使外資擁有更大的商品分銷權,並擁有自己的銷售渠道。據專家分析,發展物流業是香港經濟新的增長點。特區政府應盡快與中央政府磋商,在兩地交通銜接和關口疏通方面積極創造條件,以便充分利用香港的資金、通訊設備、資訊技術及企業管理經驗,將中國市場的生產與消費之間的整個流通過程變成一個高效的有機體,從而形成較強的競爭力。

民主進程 循序漸進

 毋庸諱言,在香港自由經濟體系下,政府所能做的實在有限,對於一些需要盡快調整的經濟政策常常是「議而不決,決而不行」,這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過於強調民主,二是缺乏專門的策略研究機制,未能及時地將各方面的意見加以集中研究,經過去偽存真,提取精華,作為調整經濟政策的依據,繼而盡快地付諸行動。

 香港回歸祖國後,實行「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這是前無古人的事業。因此,市民對「港人治港」的真正涵義尚理解不透,對民主的準備不足,社會上的政治風氣亦變得越來越偏激,言論自由不負責任,隨意宣泄。一些政黨尚不夠成熟,提不出真正可行的政策意見,有的只是充當體制的反對者、破壞者。這也是造成政府決策優柔寡斷的原因,以致面對困局拿不出大舉措。

 須知,自由市場經濟瞬息萬變。香港作為國際性商業和金融中心,是個外向型國際城市,面對經濟全球化潮流,更應審時度勢、從容應對,正確釐定經濟轉型升級的方向,建立起快速反應的決策管理機制,才能贏得市場,掌握市場競爭的主動權。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往上】 【下一條】 【關閉】
評論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