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1年9月19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評論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1-09-19] 如何鼓勵港人信心?

■斯 遠

 美國聯邦儲備局宣布,由於就業及生產疲弱,以及美受襲可能令消費減弱,聯邦基金利率減息半厘。這是美國今年第八次減息。

 美國減息對香港經濟的利好作用早已消化,相反,美國越是減息,令港人覺得美國經濟越是不妙,所以,美國近來每一次減息,對港人的消費及投資信心反而形成負面影響。

 香港進入結構轉型、美歐日經濟放緩或衰退,再加上美國遇襲,使香港的外圍經濟環境更形惡劣,再加上本港失業率不斷上升,六至八月已上升至百分之四點九,港人信心更受打擊。

 近年來,香港經濟一直靠外來因素支撐,內部需求一直低迷不振。過去三年GDP年均增長百分之二點五(今年政府估計低於百分之一),但內部需求卻平均每年下跌百分之二。內部需求如此迅速萎縮,是香港過去半世紀以來絕無僅有的現象。這主要由三個原因造成:

 第一是負資產效應。九十年代始的資產升值遊戲刺激投資和消費,內需旺盛,但金融風暴戳破了高樓價帶動的泡沫經濟,私人樓市跌價五成以上,剔除未償還貸款的淨值就減少了近二萬億港元,平均每戶貶值約二百萬元。資產大貶值使不少企業和市民陷入債務困境,嚴重影響消費和投資的信心與能力;

 第二,新的經濟增長點仍未出現。香港現進入第三次經濟轉型,但舉步維艱,出路不明。主要原因,是資產雖已貶值,但香港成本仍然高企,高成本之下,再加上香港已不具有過去兩次轉型的許多優勢,因此香港產業處於舊產業逐漸陰乾,新產業遲遲未出現的狀況。香港至今未見大財團在高新科技產業方面作出實質性投資,只見地產商要求政府停售居屋改為資助市民購買私樓,就可見香港雖曰進入轉型但實際上原地未動;

 第三,是結構性財赤和結構性失業的趨勢越來越明顯。政府入不敷支,但今年仍加薪百分之四,所以在保證公僕優厚薪金福利方面出現預防無米之炊的考慮,遂有擴闊稅基委員會大面積加稅之建議;另一方面,失業從普羅大眾蔓延到中產階級,這意味著結構性失業威脅的不僅是低技術低文化的勞工,還威脅許多行業的專業人士。

 由於上述三個原因,港人信心跌入低谷,再加上外圍環境變差特別是美國遇襲,更使香港經濟遭到立竿見影的衝擊,香港的出口貿易、物流運輸、股市、航空業、旅遊業、零售業、飲食業、地產業、電子玩具手錶成衣等製造業、通訊業和商用服務業,都直接受到打擊,這些行業的失業率均上升。

 港人在此境況之下,最需要看到政府能果斷採取一些實質性的措施,以鼓舞信心,克服悲觀情緒。政府上月宣布了振興旅遊業投入一百八十億元的計劃,一時間市民信心明顯上升,但很快鼓舞效應又消失了。原因是市民知道政府決策效率較低,許多很好的計劃提出之後,如民建聯主席曾鈺成指出的那樣,大都停留在「吹水」階段,所謂遠水不救近火,空幻的畫餅更不能充飢。

 所以,政府宜果斷加快決策效率,盡快推出計劃中的各項大型基建和旅遊景點建設,增加內需和就業。如果政府光是說美國經濟基調良好,對香港影響短暫,或空言內地經濟發展特別是入世會為香港帶來正面影響,而不採取具體可見的措施增加就業職務和加快與內地經濟整合,是不利於鼓舞港人信心的。

 香港人很實際,一萬句美麗的空言,不如一件具體實在的措施。美國在二戰後及今次遇襲後,均大刀闊斧採取凱恩斯主義刺激經濟。特區政府宜加以借鑒,托言積極不干預或投資是民間行為,政府無能為力,似乎脫離了今天香港的經濟現實和民意。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往上】 【下一條】 【關閉】
評論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