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10-05] 文匯社評:港人要準備過苦日子
本報今日起推出的「困境與希望——施政報告前瞻系列專題」顯示,香港的經濟開始進入較長的嚴冬期,港人要準備過一段時間的苦日子。
全球經濟原已步向衰退,美國遇襲事件後更加雪上加霜。航空業即時出現危機,保險業面對天文數字的索償,全球股票全面下瀉,與高峰時比較減少十萬億美元,許多世界級的大公司開始了裁員潮。國際貨幣基金會警告,全球出現長期不景氣的危機與日俱增。完全開放型的香港經濟也因此遭受嚴重打擊:來港旅客的增長率由原來預計的百分之七點八降至零,往來歐美的航班已削減兩成,酒店業每日損失達三百萬元,食肆結業總數今年將高達一千二百間,成衣業的生意額大幅減少四成,等等。
香港這次面對的困難比一九九七、九八年的金融風暴更為嚴重,持續的時間會比較長。九七、九八年亞洲出現危機時,作為香港主要出口市場的歐美經濟向好,而這次歐美均面臨衰退。同時,香港的經濟轉型遇到很大困難,非一朝一夕能夠解決。今天的香港,樓市、股市雖然已大幅下調,但今後仍有下滑的壓力,靠炒樓、炒股一夜發達的神話不會再有了;不少人雖然承受減薪的痛苦,但香港的生產成本同周圍地區相比仍然很高,工資仍可能繼續下調;由於經濟活動萎縮,就業職位減少,失業的人數也將不斷增多。香港經濟受國際大環境的拖累,不能獨善其身,特區政府可以採取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經濟,增加就業,但不可能獨力扭轉乾坤,擺脫困境。
對處於困境的市民,政府所能做的,主要是為最困難的人提供最基本的生活安全網。對於大多數市民來說,要能伸能屈,接受減薪、失業的現實,準備過一段苦日子。面對減薪、失業,港人需重新計劃自己的生活消費,將原來的水平向下調整。吃不起「魚翅撈飯」,可以吃「叉雞飯」;去不了歐美豪華遊,可以參加鄰近地區的合家歡經濟團。面臨困境,港人要抱樂觀的態度,為自己作心理治療,苦中有樂。相對過去來講,今後的生活可以算「苦」一些,但同那些貧窮地區的人來比,港人的這種苦說不上是真正的「苦」。
過慣了好日子,當然不願意過苦日子。但苦日子能夠勵志,能使人發奮向上,能使人們在拚搏環境中增長才幹,增強逆境求生的意志和創新精神。窮則思變。六、七十年代香港經歷過幾次經濟不景、失業嚴重的悽慘時期,港人憑著刻苦耐勞、勇於拚搏的精神,不僅克服了當時的困難,而且創造了後來的經濟奇蹟。今天,處於困境的港人也一定會戰勝困難,再創輝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