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1年10月5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評論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1-10-05] 香港最缺乏的是心理自強

——施政報告前瞻之二

■李 安

 八、九十年代逐漸形成的泡沫經濟消磨了許多港人的意志,政客鼓吹「免費午餐」使許多人養成了依賴政府的思想,「孤島心態」抵禦不住經濟的一體化的衝擊,出現信心危機。

 當前香港最缺乏的不是錢,也不是發展經濟的客觀條件,而是社會的心理自強。心理自強一是要有較長「挨苦」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救的勇氣,二是通過認識自己、認識香港、認識祖國樹立信心,三是要培養共識,加強團結。心理自強離不開對香港的歸屬感,施政報告應在這方面下功夫。

 過去,香港樓市、股市暢旺,經濟繁榮,有多少港人信心爆棚,自高自大,目中無人;現在,經濟大滑坡,百業不景,又有多少港人的信心跌至谷底,自卑自棄,怨天尤人。過去以刻苦耐勞、勇於拚搏著稱的香港人,為何心理變得如此脆弱呢?

 首先,八、九十年代逐漸形成的泡沫經濟消磨了許多港人的意志。搵快錢、賺大錢,炒樓、炒股一夜發達的神話,使不少人失去了實幹的精神和挨苦的耐力。

 其次,近十多年來政客鼓吹福利主義。「免費午餐」,使許多人養成了依賴政府的思想。失業沒工做找政府,證券公司破產,股民受損失找政府,樓價下跌,買樓變負資產也找政府等等。不少人已經沒有自我承擔的精神和自救的勇氣。

 第三,「孤島心態」抵禦不住經濟一體化的衝擊,出現信心危機。港英為維持其統治,長期以來用各種方法使港人在心理上同內地隔離,形成一種「孤島心態」。回歸後香港與內地的交往雖然不斷增加,但不少港人的「孤島心態」仍然不同程度的存在。兩地之間的合作進展不理想,與這種心態有直接的關係。有人甚至認為,中央協助香港克服困難違反「一國兩制」原則。「孤島心態」的直接後果是,不少港人缺乏對內地的真正了解,缺乏對世界發展大趨勢的準確把握,由於缺乏外界的參照,不少港人對自己也缺乏清醒的認識。當內地的經濟發展令世界震驚,來勢迅猛的知識經濟伴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大潮衝擊香港的時候,當香港傳統產業的輝煌不再,高樓價、高股價、高工資難以為繼的時候,許多人失去了自信,失去了信心。

 今天的香港市民面對著巨大的精神壓力,沒有社會的心理自強,再好的施政報告也難以全面發揮效用。

 所謂「心理自強」首先是指要有較長時間「挨苦」的心理承受能力,要有自救的精神和勇氣。

 香港這次遇到的經濟困難比九七、九八年的金融風暴更為嚴重,持續的時間會比較長。因為,外圍的形勢一時難以轉好,香港的經濟結構轉型遇到很大困難,需要時間進行調整。樓市、股市經過大幅下調後,仍有下滑的壓力,過去那種靠炒樓、炒股一夜發達的事不會再有了。雖然不少人承受減薪的痛苦,但香港的生產成本同其他地方相比仍然很高,工資仍然會繼續下調。由於經濟活動萎縮,就業職位減少,失業的人數將不斷增多。在這種困難的環境下,政府所能做的,只能是為最困難的市民提供最基本的生活安全網。對於大多數市民來說,要能伸能屈,有一個較強的心理承受能力:要有「挨苦」的思想準備,冷靜地接受減薪的現實;面對失業,要有自救的勇氣。自暴自棄、怨天尤人、消極厭世等不僅增加自己的痛苦,而且也根本於事無補。

 心理自強的第二個要義是認識自己、認識香港、認識祖國,樹立信心。

 要克服困難,不能沒有信心。經得起風雨的信心不可能建基於盲目的信仰,而是建基於對事物本質的了解。香港人真正認識自己,認識香港,認識祖國,就一定能夠樹立起堅定的信心。回顧六、七十年代,香港經歷過幾次經濟不景、失業嚴重的悽慘時期,當時的港英政府根本不像現在的特區政府那樣幫失業人士搵工,出錢給打工仔學技術。港人刻苦耐勞、靈活應變、勇於拚搏,正是靠這種精神,不僅克服了當時的困難,而且還創造了後來的經濟繁榮。重新認識自己的傳統精神,港人不會對自己克服困難的能力沒有信心。

 香港雖然面對很大的困難,但香港確有勝人一籌、備受外人推崇的條件,如健全的法律制度和市場體系,作為國際金融、貿易、航運、物流、旅遊中心所具備的先進基礎設施,精通國際市場運作並熟悉中國國情的各類優秀人才,等等。清楚地看到這些優勢,港人怎會對香港失去信心?

 香港背靠經濟發展最活躍的祖國。在其他國家和地區都想開拓中國的龐大市場、搭上中國「經濟快車」的情況下,香港處在最有利的位置。中央一再重申全力支持香港,並準備採取一系列具體措施幫助香港渡過難關。全面了解祖國的發展和香港與祖國內地緊密聯繫、雙向互動的獨有優勢,港人自然會對祖國作為香港解決經濟困難的強大後盾有信心。

 「心理自強」的第三個含義是要培養共識,加強團結。

 沒有共識的心理是脆弱的,不團結的心理是經不起衝擊的。香港過去爭拗太多,共識太少,制約了特區政府施政,影響了香港經濟發展。這也是拖慢香港轉型的重要原因。經濟有困難並非好事,但它推動社會形成共識,促成市民加強團結,使各界形成強大的合力,專注經濟的發展,這就為克服困難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當前的香港,最缺乏的不是錢,也不是發展經濟的客觀條件,而是社會的心理自強。今年的施政報告在提出一些紓解民困、刺激經濟具體措施的同時,還必須在推動社會心理自強方面下功夫。心理自強與對香港的歸屬感是相互依存的。試想想,不以香港為「家」的人會有「培養共識、加強團結、樹立信心」的責任感嗎?會有共渡時艱的耐心嗎?因此,培養和增強市民對香港的歸屬感,是施政報告不可忽略的重要問題。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往上】 【下一條】 【關閉】
評論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