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10-11] 文匯社評:刺激景氣紓解民困的施政報告
行政長官董建華昨天宣讀了第五份施政報告,這份報告既有長遠發展的安排,也有短期紓解民困的舉措,既刺激香港的工商業景氣,也創造了三萬個就業機會,這是一個考慮全面的、可以迎接當前經濟挑戰的務實報告。
香港市民面對著幾十年來最嚴峻的經濟低潮,大家都關心就業問題和經濟景氣問題。行政長官董建華和各級官員經過廣泛聽取民意,接受了社會人士的建議,提出了減免差餉五十億元、居所貸款稅務寬減提高百分之五十、協助中小企業渡過難關、十五年內基建投資六千億元等措施,這既減輕了市民的經濟負擔,也創造了一個較為良好的投資環境,增強市民的消費信心。在經濟低潮時期,估計政府今年將出現超過五百億元的財政赤字。在財政緊絀之下,政府仍然絞盡腦汁,利用財政儲備大搞基礎建設,既可加強香港的競爭力,又可以通過宏偉的規劃凝聚人心、鼓舞士氣、提高信心。這說明特區政府是關心民疾的,對香港的前景是負責任的。在空前未有的經濟困境面前,特區政府並沒有亂了陣腳,而是有效地調集資源刺激經濟,從根本上加強香港的智力投資、基建投資,增強香港競爭力,又紓緩了失業問題。
全球的經濟都在走向調整和衰退,「九.一一」恐怖襲擊事件之後,美國經濟雪上加霜,香港是以出口為主導的外向型經濟,自然難以獨善其身,加上香港以前三高(高地價、高通脹、高工資)政策,嚴重削弱了香港的競爭力。香港正處於經濟轉型期,經濟不景可能持續兩三年,香港的財政儲備其實不充裕,坐食山崩,三、四千億餘元能撐得幾年?所以要珍惜財政的使用,否則香港就會出現金融風險。現在解決負資產的方案是,政府分擔一點,銀行分擔一點,市民也分擔一點,這種方法有利於加強共識,加強團結,實行自救。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浪潮面前,香港市民的平均教育水平,落後於上海、台北、新加坡、東京,在知識經濟競爭中,明顯落於下風,所以要以投資教育推動經濟轉型,提升競爭力,使香港立於不敗之地。投資教育將來經濟回報是可觀的。
施政報告指明了香港今後經濟發展路向,就是同珠江三角洲融合,發展高增值行業。當前整個西方經濟急劇下滑,香港要走出困境,一定要有新思維、新辦法,施政報告決定開拓珠江三角洲的市場,加強跨境交通建設,利用內地龐大的旅遊客源,並吸收內地投資,這個策略是完全正確的,在實踐上也是可行的。只有背靠內地,面向國際市場,才可以發揮香港經濟的優勢。高增值行業也要利用內地的有利條件,鐘錶、玩具、時裝、電腦、家電等行業都需要新發明新設計,充分利用新科技。過去香港在統籌創新、設計、發明方面屢創佳績,以前店後廠的方式降低成本,創造財富。今後充分利用中國入世的商機,香港的高附加值行業一定可以蓬勃發展。
施政報告提出的六千億基建投資,肯定會帶動民間的投資,並增強外國商人利用香港進入內地市場的意欲。中央政府將在一系列問題上配合香港發展經濟,例如內地由明年一月起取消「香港遊」配額制度,積極增加內地的組團旅行社數目;在香港投資的外國商人,會獲得進入內地的長期簽證;在內地合資的香港外國企業發生經濟糾紛可以利用香港法院進行仲裁。這充分發揮了一國兩制的優勢。
港人只要團結自救,拚搏圖強,加強終身學習,裝備自己,香港經濟一定會振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