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10-15] 文匯社評:逆境莫悲觀 自強闖難關
香港遇到了三十年來未曾遇過的經濟困難,大約有二十萬名小業主變成負資產,中產階級面對失業的威脅,草根階層收入不斷減少,社會上出現了一股悲觀的情緒。有些人認為,如果政府不派錢出手相救,前景將一片漆黑,這種對自己的力量完全失去了信心的情況,是香港幾十年來很少見到的。
香港現在最大的困難,是一部分港人失去了自信,自亂陣腳,因此香港要渡過難關,港人就要化怨氣為力量,認清形勢,建立信心,團結自救,敢於面對困難,敢於過艱難日子,努力拚搏,建設美好香港。
當前香港的經濟低迷,是九七年之前長期推行高地價政策的後遺症,整個社會把資源投入炒地產,不勞而獲,而且造成了巨大的泡沫,抬高了物價和工資,削弱了香港的競爭力,當全球經濟一體化到來,高成本高地價的經濟體系立即受到衝擊,調整是必然的。目前香港仍然有人幻想九七年之前樓價天天升值的日子重新到來,又可以不用艱苦學習和勞動,就可以重新過舒適生活的日子,這種想法無助於渡過難關。坐等樓價回升,將來一定非常失望,若把信心寄托於炒樓復甦方面,這部分港人的信心難免崩潰。
香港的前途是光明的,祖國龐大興旺的市場將有助香港經濟轉型,中國加入世貿有助香港加強國際金融中心和商業中心地位。香港擁有內地城市所沒有的金融外匯自由、法治、廉潔、稅制簡單、信息發達的優勢條件,只要各行各業努力轉型,香港一定可以重振經濟,保持繁榮。世界經濟形勢和發展模式變化得很快,香港必須與時俱進,才可以自立自強。振興經濟政府固然有責任,但六百七十萬港人也一樣有責任,只要人人都肯拚搏,香港的形勢將會很快好轉。
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香港很多人都沒有資產,那時候的生活條件比現在艱苦得多,一家八口一張床,散工盛行,今天開工,可能明天就找不到工作,當時沒有港人指望政府救濟,人人自力更生,親友街坊之間互相幫助互相提攜,對生活樂觀,不斷學習進修,從來沒有對前途失去信心,不少人奮鬥成功,成了專業人士或富翁。這是香港經濟成功的重要因素。今天,香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十分疏離,逸樂慣了,由奢入儉也是非常艱難的事,所以,遇負資產好像是走上絕路,有些人因此而自殺,這種思維方式是不對的。俗語說:「留得青山在,哪怕沒柴燒。」樓宇是身外物,短暫的富貴也如過眼浮雲,放棄了也不是大不了的事,只要重新開始生活,將來又可以購入物業,最重要的是擁有自己的親人和朋友,親情比什麼都重要。
月有陰晴圓缺,不可能希望經濟長盛不衰,也不可能希望個人的境遇一帆風順。挫折可以鍛煉百折不回的鬥志。世界總有風和浪,戰勝風浪之後,又迎來晴天朗日,另一個經濟高潮將會出現。
今天香港需要重建市民守望相助的文化,政府應該幫助街坊會、互助委員會、基層組織、工會開展關心群眾生活運動,探訪困難戶,幫助找尋職業,並建立地區個人服務互助機構,從事零售、家居服務、修理、理髮等服務。當基層群眾都組織起來,團結起來,互相鼓勵,互相關心,互相愛護,立足自救,親密的社區鄰里關係有助樹立自信,鼓舞鬥志,將大大有利於重新建立香港五十年代的艱苦拚搏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