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10-24] 文匯社評:既要背靠祖國 也要面向世界
北京市市長劉淇昨日在京港經濟合作研討會上提出六項加強兩地合作措施,其中最引人關注的是把香港與內地的合資企業視為本地企業。財政司司長梁錦松和出席會議的港商對合作措施表示歡迎。
港商在內地投資一向被視為外資,在投資領域、項目、銷售等多方面均受到限制。現在,北京市把香港與內地企業合作在北京投資的企業視為本地企業,享受本地企業待遇,這一對香港的優惠待遇,有利港商更深入地開拓內地市場,更多地捕捉商機。與會港商表示,北京提出這一點是一個好的開始,港商希望在內地所有省市特別是廣東省也享有這一待遇。
事實說明,中央對香港遇到的困難,絕不會袖手旁觀。行政長官董建華與江澤民主席於上周在上海會面之後透露了兩點信息:一是中央對香港的經濟情勢十分了解;二是中央會採取一系列政策協助及配合,達至雙贏局面。的確,香港回歸以來,每當香港遇到問題和困難,中央都及時採取措施協助香港去解決和克服。從中央協助本港解決禽流感、紅潮、偷渡潮等問題,以至在金融風暴期間,中央支持香港穩定金融市場及這次協助及配合香港克服經濟困難,均表明了中央對港人的關心愛護及對香港繁榮穩定的維護。
中央對香港的支持,充分顯示了香港在「一國兩制」下背靠祖國的優勢。但是,背靠祖國並不等於依賴祖國。對此,財政司司長梁錦松昨天被記者問及六項措施是否「中央救港」的其中一些政策時,他表示不喜歡「中央救港」的說法,並指出香港與內地各有優勢,是互補雙贏的關係。的確,所謂「中央救港」的說法,與香港背靠祖國、面向世界的重要職能與角色並不符合,其中隱涵著本港社會逐漸滋生的某種依賴心態。由於過往泡沫經濟的侵蝕,香港有些人在泡沫破裂、困難出現之時,將香港原有的自強不息傳統丟棄一邊,事事冀望政府「派米」和中央「打救」。這種依賴心態,不利於香港利用背靠祖國的優勢,捷足先登佔領內地市場,以面向世界開拓更加廣闊的經濟發展空間。
這種依賴心態,還把「一國兩制」理解為:要中央和內地支持時,就強調「一國」;認為香港與內地交流合作時香港可能「蝕底」時,就強調「兩制」,反對兩地經濟融合的趨勢。例如在關於廿四小時通關、開放邊境禁區、兩地人才流動、兩地合作發展高新科技產業等方面,有些人便不能從整體上以新思維看問題,而是擔心「益」了別人,擔心消費會否萎縮,飯碗是否被搶……這種狹隘心態和短視目光,只會把香港變為一座「孤島」,削弱香港的競爭力。
其實,連香港工商界都看出,在內地經濟急速發展和全球化的趨勢下,香港對內地閉關自守、劃地為牢,只會使香港整體經濟進一步萎縮。因此,香港與內地之間,一定要加快雙向流動和整合,香港的樓價、消費和各行各業,才會重現生機。
的確,背靠祖國絕非依賴祖國,而是為了增強香港的優勢。香港必須樹立國際視野,面向世界,把市場擴至世界五大洲,從而擴大香港的經濟體積。背靠內地,就是利用內地的資源、技術、人才,提升香港的專業檔次和國際競爭實力,與內地企業結成合作伙伴,利用香港的推廣技巧、商業網絡、質量管理、售後服務、中介優勢,協助內地企業走向國際,或者組織經營香港高附加值的企業,擴大出口市場,爭奪國際的工程和勞務合同。同時,建立與內地的伙伴關係,也有助香港企業與跨國企業合作,爭取跨國企業透過香港的中繼站進入內地市場,鞏固香港作為國際商業和金融中心的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