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10-27] 文匯社評:從人口素質看香港的努力方向
特區政府發表了最新的人口普查數字,接受過專上教育的人口佔全港人口百分之十三點四,低於初中以下的人口佔全港人口三成四。香港人口的教育質素明顯偏低,世界進入知識經濟年代,香港根本不足以同上海、深圳、台北、新加坡進行智力競爭,當泡沫經濟爆破之後,香港產業升級困難,振興乏力,原因就是我們過去的教育投資欠帳太多。
基本上來說,香港的產業仍然以勞力密集為主,香港的製造業已經大部分轉移到珠江三角洲,但是香港的主要收入仍然依靠這些投資,掩蓋了轉型矛盾,當中小企業把投資利潤變成香港的地產和股票投資,刺激消費,香港便可以發展以內需為主的服務業,香港一百三十多萬中三程度以下的勞動人口可以輕易地被飲食業、零售業、運輸業所吸收。近十多年來,香港並沒有提升市民教育水平的壓力,在政權移交過渡時期,港人的精力都放在政治爭拗方面,沒有多少人注意到香港的教育出了嚴重問題。香港的教育問題表現在:投資浪費,效益很差,基礎薄弱,大學發展過急,師資出了問題。
殖民管治者不可能為香港建立一個有效的教育機制,這項工作必須由特區政府來解決,所以特區政府提出教育改革,增加對教育的投資,並且按香港產業轉型的要求發展教育,是完全正確的。
除了教育欠佳的原因,香港的人口政策也出現了嚴重的偏差。香港每日收容內地一百五十名新移民,並已實行計分制度,本來可以訂出標準先收容文化程度較高的新移民,但是實際的運作效果是收容了文化水平最差的一部分人口。這種政策如果持續十年,香港便增加了五十萬名低文化人口。
面對這種不利形勢,香港應該盡快採取補救措施:第一,香港必須積極引進專才,專才並不會搶去港人的飯碗,反而會造成配套效應,帶動新產業的發展,增加就業機會。第二,香港必須根據香港的產業路向,調節大學的學系和學額,中介服務業和高新科技業急需的人才,必須增加培訓名額。人力資源的調查數據應每年搜集一次,經常更新,保證大學的人才供應不會浪費。第三,除了政府資助辦學之外,應該動用一切社會資源辦學,滿足各階層、各年齡人口的進修要求,例如借出校舍讓辦學團體辦夜校,鼓勵電視台開辦教育電視頻道,大學的圖書館和社區圖書館聯網,延長圖書館的夜間開放時間。
香港社會必須建立尊重知識,愛護人才的社會風氣。電視台和電台應該多播勵志上進的節目,減少宣傳不讀書也可以發達的人物和故事,更不要鼓勵多唱K少讀書的意識和生活方式。寧要飛仔不要好仔、笑貧不笑娼的意識形態在殖民時期曾被鼓吹,今天確有提倡德育的必要。當青少年立下大志,樹立明確的學習目標,香港才可以在十年之內扭轉文化教育落後狀態,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