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1年11月1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評論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1-11-01] 文匯社評:找出巨額赤字根源扶元固本

 特區政府昨日公佈了到九月底為止的本財政年度財政赤字,高達六○七億港元,比過去三個年度增加百分之五十,這是前所未有的巨額赤字,港人不可掉以輕心。特區政府宜找出根源,對症下藥,開源節流。

 表面的赤字原因,是賣地收入急降了二百多億元,外匯基金回報萎縮,預計的一百五十億元地鐵股票無法如期上市。但更深層的原因是港英時代已埋下了伏線。鄧小平在過渡期已提出了警告,要警惕英國人在移交政權之前擴大公共開支,讓特區政府背上包袱。在彭定康時期,政府的財政開支從佔本地生產總值百分之十六上升至百分之二十,英國人一方面收縮稅網,擴大免稅額,使稅荷集中在少數人身上,同時減少土地供應,推高地價,令賣地收入比例達到經常收入的三分之一,一個年度賣地收入竟達到七百億元,在此基礎上大舉增加薪酬開支和福利開支。這是把財政收入建築於不穩定、危險的架構上,入不敷支的定時炸彈已經埋伏。所謂「結構性財政赤字」,就是如此孕育下來的。當亞洲金融風暴一來,地產泡沫經濟爆破,特區政府再不能籌措到巨額賣地收入,收窄了的稅基也很難再擴大,遂陷入了進退維谷之局。

 美國昨日公佈了十年以來最大的季度負增長數字,預示全球經濟將繼續急劇下調,經濟嚴冬會持續一個長時期。特區政府須未雨綢繆,作好應付困難的準備。世局萬變,什麼預計不到的事件(例如九一一恐怖襲擊)都會突然而來,居安思危十分必要。特區必須準備足夠的財政儲備,防止外國大鱷的狙擊,確保金融基礎健全,將來可以迅速復甦。在如此困難的情況下,特區政府花一百五十億元紓解民困,已經不容易。香港是外向型經濟,擴大財赤刺激內部消費並不可行,香港在調整期必須提升競爭力,減少財政浪費,保持元氣,十分重要,當世界經濟轉佳,香港即有機會脫穎而出。

 香港公共財政開支為二千二百億元,但薪酬支出達一千六百億元。這種開支佈局背離了政府工資追隨私營機構工資的體制,不僅值得檢討,而且已經起到削弱私營部門競爭力的消極作用,扯高了香港的工資成本。私營見習律師工資為一萬二千元,但政府招聘見習律師工資為三萬六千元。私營建築師工資為一萬二千元,但政府建築師為三萬元。私營電話生為七千元,但政府電話生為一萬三千元。這種背馳現象,既浪費資源,也增加納稅人負擔。任何體制都要與時共進,要有利於生產力發展,有利於競爭力提高。重新檢討薪酬調查機制勢在必行。今後,開源與節流須雙管齊下,這是香港利益和資源的調整,官民都要同心同德,互相體諒,共渡時艱。政府在開徵新稅之前,理應先節省公營部門成本,若不調整過高公務員工種的薪金,也很難要市民增加稅荷。有一些官員,至今仍然像港英時代一樣,大手大腳花錢,土木署最近準備捨南洋的樹種,以十萬元一棵的價格購入澳洲棕櫚樹一百棵,種在迪士尼公園,耗資千萬元,列入健力士紀錄;朗原濕地建鐵路隧道多開支二十億七千萬元,毫不肉痛。難道沒有便宜的替代方案?錢冤枉花掉,將來又加稅加費,怎不惹起批評?當局應該加強核數署作用,整飭政紀,提倡勤儉建港,制止浪費,堵塞公務員借視察工程而遊埠的歪風,才可以與市民一起克服財政困難。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往上】 【下一條】 【關閉】
評論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