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11-01] 搵著數就制 冇著數唔制
■唐文生
香港在如何對待「一國兩制」方面,已出現偏差。近來不斷有人上京,要求北水南調,但另一邊廂,則堵住廿四小時通關的門路,還主張開徵離境稅。有著數之時,大講「一國兩制」;認為加強同內地經濟交往,會引起港人北上消費,就立即叫「停」,延遲採取通關行動,防止內地得到好處。這種以鄰為壑的態度,不利「一國兩制」的互利互補,也損害了香港的形象。
過去,香港可以「救世主」的姿態,出現在內地同胞面前。因為內地的閉關鎖國的錯誤政策,造就了香港的長期繁榮。中國的外貿出口、外匯收入都由香港專利壟斷,香港搵錢十分容易。
當中國加入世貿之後,再沒有「壟斷」生意這回事了。大型跨國企業如沃爾瑪闖入中國市場,大量採購,數額以百億美元計,中國的出口,不一定全依賴香港了。沃爾瑪已把總部放在內地,由它去統籌生產、配貨、銷售、運輸、物流。它準備在鹽田出口,貨櫃碼頭就設在鹽田,班輪也紛紛開往鹽田。這叫物流供應鍊。香港看不到中國「入世」所引起的物流供應鍊巨大變化,仍認為自己可以坐享昔日優勢,不肯同內地互利合作,還想採取「卡」、「壓」手段,最後受損的是香港自己。
只有利人,才可利己。香港只有樹立這種思想,為中國經濟和四化服務,香港的物流業和中介城市作用才可以保持。否則,孤芳自賞,等貨上門,香港只會成為孤島,經濟沉淪。
香港不開闢屯門到南沙、到澳門和珠海的客運航線,香港不肯立即廿四小時通關,但香港卻想成為物流中心,讓內地的貨物經港出口,這種想法,十分奇怪。如果倫敦如此幹,倫敦能成國際大都會嗎?任何國際大都會的旁邊,都是一個有七、八千萬人口的經濟協作區,作為自己的經濟支撐,有了經濟規模、貨源、出口業務,國際大都會的地位才會確立。
大都會的功能特徵是向周圍地區提供優質、高效率的服務,想客人所想,急客人所急,能把商業服務辦得無微不至。當代的商業是要零庫存、低成本、低風險。生產點必須能夠廿四小時都開工,廿四小時把貨配運。廿四小時不通關,香港何以能成為物流中心?如果承認世界經濟一體化影響香港,香港就要作好適應準備,香港變身越快,越能早日經濟復甦。不願意改變,以「廿四小時不通關」作為免戰牌,香港的商機將會失去。大量貨物不會再經過香港出口。香港的優勢是「自由港」,有人在「自由港」的優勢中,增加了「不自由」的限制,限制港人外出消費。這邏輯如果成立,不如限制港人外出攜帶港幣,香港還是香港嗎?所以,銷售稅、離境稅都是損害「自由港」優勢的拙劣政策。二十年前,內地保守,閉關鎖國。二十年後,香港與內地倒轉了角色和心態。這正是香港失去昔日優勢的開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