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1年11月3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評論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1-11-03] 文匯社評:傳媒宜自律 莫雪上加霜

 近日有傳媒渲染誇大正在香港上市的大閘蟹有毒,標題採用了「毒大閘蟹」聳人聽聞的字眼,頭版還刊出了大閘蟹「食狗屍」的恐怖照片,這種煽情的處理新聞手法,雖然可以刺激銷路於一時,但卻損害傳媒的聲譽。

 「毒大閘蟹」的說法,是把蚊子說成是飛機的誇張說法。一般的氯霉素藥丸含有藥量二百五十毫克或五百毫克,一個人吃九百隻大閘蟹,才吸收二百五十毫克氯霉素的劑量,平時每個人食一至兩隻大閘蟹,根本不會中「毒」。大閘蟹以穀物小蟲小魚為飼料,根本不可能撕咬狗屍,報紙所刊照片的真實性令人懷疑。如果有意製造虛假新聞圖片就太不道德了。這類新聞起了唬嚇市民的作用,誤導他們不再購買大閘蟹,使商販的生意一落千丈,令酒樓的蟹宴大受打擊,令香港經濟雪上加霜。

 三年來,食環署一直監察和檢查內地銷港的水產品,共抽驗了一千多個食物樣本,沒有一個樣本驗出含有氯霉素和土霉素。刊登這類聳人聽聞的消息,按理事前應該同時採訪食環署,進一步了解事件的真實性,讓市民獲得全面的平衡的訊息,這是起碼的新聞工作人員的道德操守。新聞工作者讓市民有「知」的權利,首先是應該準確和全面地報道事物的真相,而且要對報道效果負責;對整體社會利益負責;不應該用失實的報道,引起社會恐懼和不安,引起他人的經濟損失,造成社會的混亂。

 當前,全球都在反對恐怖主義,反對恐怖主義的其中一個領域是反對傳播虛假消息,使公眾受到驚嚇或公眾秩序受到擾亂。傳媒在發佈「毒大閘蟹」消息時,是否應該考慮一下會否讓無辜的公眾免受恐嚇之壓力?香港今天正在陷於經濟低潮,百業正在艱難經營,痛苦掙扎,傳媒為什麼還要製造不實消息颳起淡風推波助瀾?傳媒為什麼不多些報道港人逆境求存、發揮創意、開拓新門路的生動情況?

 香港是我們的家,這個家庭正受到風雪吹襲,我們不應雪上加霜,而應該雪中送炭,為香港增加一點溫暖,讓香港經濟添一些生氣,讓飲食業工人和賣蟹小販有一碗飯吃。人人都要愛護香港,珍惜香港穩定的局面,在逆境中加強團結,同心同德,自強不息,香港一定會渡過目前的困難,重新創造繁榮。

 傳媒是社會的公器,就要維護全體市民的利益,在困難時期尤其要幫助整體社會脫離苦困,鼓勵社會成員樂觀奮鬥,由弱轉強,要體恤弱勢社群的憂慮,要創造一個良好的大環境讓他們發展。公器不能私用,一兩家傳媒的利益,當然大不過全社會的利益,我們怎能為社會增加不必要的憂慮?增加更多困難呢?傳媒在處理「毒大閘蟹」新聞的時候,應該自律,應知道自己的筆可以傷害不應受傷害的人。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往上】 【下一條】 【關閉】
評論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