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1年11月16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評論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1-11-16] 從內外兩方面改進營商環境

許長青

 香港是自由港,有好多優勢,一般貨物出入口基本上無甚麼限制,手續也很簡單,另外有簡單稅制和低稅率、言論及資訊自由和以市場為主導的貨幣及金融政策等,但是本人認為現今本港的營商環境其實有內在和外在兩大問題:

 內在問題方面,工商界的各項營商成本,例如交通運輸、碼頭費用、租項、薪金等等,特別是薪金與鄰近地區比較,偏高好多。而且不時受到一些好心做壞事或不合時宜的法例政策落井下石。例如飲食業正在吊鹽水,為什麼仍要繳付比例偏高的排污費和污水附加費呢?為甚麼政府仍試圖一刀切在該些公眾場所全面禁煙呢?批發零售業正在掙扎求存,為甚麼政府卻不斷放風要開徵銷售稅呢?為什麼酒樓、食肆、酒吧一般要開業半年後才可申請到酒牌呢?政府必須知道,政策法例必須簡明易遵守,以免企業特別是佔了香港公司百分之九十八的人手資源很有限的中小企業增加不必要的麻煩,政府應盡快推行開業牌照申請的一站式服務,以縮短發牌時間,並讓有意投資的人士對各行業需申領的牌照清單及程度一目了然。此外,政府固然有責任推廣職業安全意識和保障僱員權益,但亦應避免有關法例流於繁瑣,增加成本,亦令勞資雙方產生不必要的磨擦及可能突然間引起大量訴訟。政府官僚對工商界的實際運作不求甚解,令業界(特別是中小企業)增加不必要的憂慮,也令有意投資的人士望而卻步。

 外在問題方面,香港至今仍未能把內地優勢化為本身優勢,令兩地出現競爭多過合作的不良趨勢,例如航空、進出口和物流業要與深圳和廣州競爭、金融業要與上海競爭,而資金、人才和消費力也是北上多過南下。儘管香港在亞洲區是繼中國內地之後吸引外資最多的地方,跨國公司在港設立地區總部或地區辦事處的數目,亦由一九九五年的二千零六十八家增至今年中的三千二百多家,但這恐怕是中國入世效應使然,而非香港的投資機會顯著增加。如果香港不能把內地優勢化為本身優勢、如果香港不能方便外資打入內地市場,一旦內地營商環境持續改善,外資便可放棄香港而直入內地。

 要吸引外資來港,特區政府必須要令外資覺得中國入世後,香港未來仍然是中國經濟的軸心,亦即人、貨、資金的集散地。遺憾的是,一直以來香港與內地的跨境基建計劃不是只聞樓梯響,就是胎死腹中。香港與內地貨運二十四小時通關,不涉及任何大型基建計劃,竟然也要等到回歸後四年半才有機會實現。本港工商界不少有心人士建議興建粵港澳跨海大橋,以連接本港機場、屯門和珠三角西岸,以使到廣東西部,甚至是廣西、雲南等腹地的貨物都可以利用香港轉口,可惜一直都不見政府積極回應。當內地西南部正構思興建鐵路直達新加坡的時候,香港北面和西面與內地的基建卻仍然未能全面接軌,就等於香港自廢雙臂,這樣又如何能說服外資香港可以在中國甚至東南亞發揮輻射作用呢?本人建議政府必須優先把資源放在跨境基建上,才可以鞏固香港的進出口及物流中心的地位。

 開拓市場方面,因為中國已加入世貿,外地中小企業會更加積極來中國找尋商機,同時國內中小企業一樣有很大的興趣做出入口生意,特區政府應協助本港中小企業發揮更大的中介作用。本人期望貿發局在內地的辦事處及政府在內地的經貿辦事處能發揮更大的效能,讓中小企業有更大發展。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往上】 【下一條】 【關閉】
評論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