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1年11月20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評論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1-11-20] 文匯社評:官民協力應對失業浪潮

 本港失業情況繼續惡化,最新失業率是百分之五點五,升了零點二個百分點。在八至十月多了八千四百人沒工做,失業人口達十九萬四千人。財政司司長梁錦松預計,本港失業率將會持續上升,何時見頂則視乎外圍環境而定。

 面對失業浪潮,香港目前最重要的是官民協力共同應對,盡最大努力紓緩失業對市民造成的痛苦。

 目前政府首先要做的工作,是落實並盡快推出董特首在施政報告中提出要在短期內創造的三萬三千個職位。在七至九月失業率升至百分之五點三時,特首立即於十月十六日召集二十多位司局級官員開緊急會議,決定加強各部門協調,要求落實各項工程並盡速上馬,以便早日紓緩失業壓力。一個多月過去了,不知政府各部門協調落實工程的進度如何?在近二十萬失業大軍對職位望眼欲穿的情況下,政府有必要增加落實職位情況的透明度,公佈在教育、環保、清潔、綠化、醫療衛生、社會福利等方面增聘職位的時間表,以解失業者涸鮒之慮,同時可以加強市民對政府工作的監督,以及加強政府部門和官員的問責性。實際上,政府部門和官員的問責性,並非一定要實行「問責制局長」之後才可體現,在當前亟須政府落實提供就業職位措施之時,政府有關部門和官員就應承擔責任,急市民之所急,改變過往「急驚風遇上慢郎中」的運作方式,避免扯皮拖沓,簡化審批程序,提高辦事效率,盡快推出職位紓解失業壓力。所謂「當官不為民作主,不如回家賣紅薯」的古諺,仍然值得借鏡。

 在民間方面,要提倡僱主和僱員互相體諒,相濡以沫,同舟共濟。比如有些酒樓為了避免裁員,老闆和員工經過協商,採用輪班方式維持運作,這樣雖然員工的收入少了一些,但總好過失業。又如有的公司實行無薪假期、削減非核心福利,或將薪酬與業績掛鉤等,這是企業面對節省成本壓力和裁員壓力的兩難處境所作出的顧全大局的抉擇。當然,私人機構面對裁員壓力,尋求類似以上方法化解危機,事前僱主與僱員宜加強溝通,讓僱員充分比較裁員與各種節流方法的利弊,達致「兩害權其輕」的共識。這樣,在困難面前,不僅可避免勞資關係緊張,而且可使勞資雙方增強團結,齊心渡過難關,最終迎來經營狀況的改善。

 除了政府盡快推出就業職位和勞資互相體諒協力應對失業浪潮外,對失業率的持續上升,香港社會應有充分的心理準備。「九一一」事件加速全球經濟下滑並對香港造成衝擊,是導致本港失業率上升的直接因素。但同時,香港成本過高,已使本港許多行業經營難以為繼。香港的周邊地區皆是低成本,香港固然不宜以低成本進行競爭,但香港太高的成本亦勢須進行調整。如果同樣的工作、同樣的產品,鄰近地區不但成本低,而且比香港做得快和好,那麼經濟活動陸續從香港流走而失業率持續上升的趨勢,將難以改變。所以,香港要雙管齊下,不但要走高增值道路,而且要調整成本結構。目前,一些私人機構以輪流上班、無薪假期、薪酬與業績掛鉤,乃至凍薪減薪方式維持運作,實際上已是調整成本壓力的先聲。

 香港成本的調整是一個系統的工程,不但私人機構要減輕成本壓力,公共事業服務和政府的整體成本,亦須同步調整。而成本的調整更須官民協力,如果只是私營機構成本減低,而公共事業服務和政府的成本仍然高企,仍然不利提高香港的競爭力。長遠來說,要解決香港的失業問題,政府須為香港勞動人口提供不斷培訓的機會,企業和員工亦須自我增值,與此同時,過高的成本結構要得到合理調整,這樣才可在香港保持相當部分的經濟活動,為港人提供足夠的就業機會。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往上】 【下一條】 【關閉】
評論

新聞專題

更多